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这得从苏联刚成立那会儿说起,一开始列宁时代就有给领导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好点的房子、像样的医疗,那会儿说是为了让干部能专心干活,可到了斯大林时期,这事儿就变了味,搞出个“官名册制度”,说白了就是按官职大小分特权,进了这个名册的人,立马就跟普通人划出了界限。 到勃列日涅夫那时候,这伙人的特权就更没边了,虽说人数不算多,连家属加起来也就300来万,占全国人口才1.5%,可国家的权和钱基本都攥在他们手里。 这些特权说出来能让普通人咋舌,莫斯科离克里姆林宫不远的地方有个小白桦商店,门面不大,里面却全是稀罕东西,进口的巧克力、手表、电器,还有国内见不着的奢侈品,可这店只对中央干部开放,老百姓连门口都靠近不了。 住房更是天差地别,高级干部住着带花园的别墅,有的还不止一套,专门用来钓鱼打猎,里面佣人、司机一应俱全,勃列日涅夫一个人收的汽车能装满几个车库,猎枪堆了整整一间房。 就连工资之外还有不用交税的特殊补贴,一个部长的补贴比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都多,相当于后来戈尔巴乔夫工资的两倍。 更别提子女的出路,只要父母是特权阶层,孩子上学能进最好的学校,毕业直接安排体面工作,一路绿灯。 可老百姓辛辛苦苦干活,却啥好处也捞不着。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工厂生产的粮食、布料,得先紧着特权阶层的“特殊供应”,剩下的才轮到普通人,结果就是商店货架经常空空如也,买面包要排半天队,买双鞋得托关系找票证。 住房更是挤得难受,一家四口挤在二三十平米的“赫鲁晓夫楼”里是常事,墙薄得能听见邻居说话,跟干部的别墅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 作家高尔基住的庄园里有50多个佣人伺候,这都是国家出钱供养的,而普通工人就算加班加点,连块像样的肉都难得吃上。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特权阶层拿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农民在地里种粮食,大部分被征收走供给干部,自己却可能饿肚子;工人在工厂里造机器,优先供给特权阶层的专用工厂,普通人连个自行车都得攒好几年钱。 国家明明有钱造大量的导弹、核弹,在全世界建军事基地撑面子,却没钱给老百姓改善生活,说白了就是把民脂民膏用在了特权享受和面子工程上。 叶利钦后来在自传里都骂,说几十个人过着理想生活,亿万群众却在贫困里挣扎,这话一点不假。 最要命的是这特权成了改不了的毛病。赫鲁晓夫想过降低特权补贴,结果没多久就被赶下了台,可见这伙人的势力有多大多顽固。 而且这体制根本没有监督,干部的特权没人能管,潜规则比明规矩管用,想办事得托关系,想升官得送礼,权钱交易越来越明目张胆,连派到阿富汗打仗的军官都敢武装走私,把国家的战略物资倒卖掉钱。 到了戈尔巴乔夫搞改革,本想解决这些问题,没想到反而给了特权阶层机会。他们借着“经济重组”的名义,把国家最赚钱的工厂、油田都改成了自己的私产,把之前偷偷占的便宜变成了合法财产。 前天然气总公司的老总切尔诺梅尔金,改革后直接成了控制全球四成天然气资源的大股东,这哪里是改革,分明是把国家财产装进自己腰包。 结果就是1990年苏联经济第一次负增长,1991年直接崩了15%,物价飞涨,黑市横行,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而那些官僚却一个个成了大富翁。 撒切尔夫人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确实没说错。社会主义本来说的是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可苏联的这些干部却把权力变成了谋私的工具,把公有制变成了特权阶层的摇钱树。 他们无偿占用着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大众承受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痛苦,这样的体制早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意。 后来苏联解体,这些特权阶层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的新官僚、新富翁,据调查,俄罗斯当时的经济精英里,61%都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这就说明他们早就盘算着把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了。 所以说,苏联的问题根本不是社会主义本身不好,而是被这些特权阶层搞坏了。一旦权力失去监督,少数人就会把大众的劳动成果当成私产,让本该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变成压迫人民的工具,撒切尔夫人的评价虽然尖锐,却戳中了苏联最致命的病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