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可好,关于原子弹炸广岛的问题可以尘埃落定了! 原子弹落在日本这件事,在咱们这边的心里一直拧着,史上头一次在战场上用核武器,冲击大,死伤多,这些摆在那儿,另一边,日本当时不是端着茶坐在屋里被人空袭的旁观者,亚太战场上推车的人,也是它,侵略打到门口,手伸得长,账本一页一页翻出来,全是名字和地名,南京,东北,太多地方挂着那几年留下的痕迹,731的记录,慰安妇的口述,村子里老人讲三光那一茬,都还在流传,谁也抹不掉。 老照片里中国的城市,重庆的防空洞,广州的防空警报,武汉的江滩被炸出大坑,民众往下水道里钻,火光一片,不少家庭断了人,当年去国际场合举着受害牌博同情的戏码,咱们没走这路,心里有数,挨打不是无缘无故,打回来也不是没谱,正面就是这点事。 日本这几年对“受害”的表达,拿广岛长崎这两页翻得勤,镜头里是白鹤和纸鹤,背后那本更厚的侵略史,常常合上,观众看不到,语气里带着一种把前面这页当全部的味道,听着不太对劲。 讲到政客的发言,最近那段外网上铺开的讲话,把广岛那一幕往“小冲突”这类词里塞,高市早苗坐在台下,镜头扫过去,她的表情很稳,出来面对记者,提的重点落在同盟合作,安全架构,她没接大规模反驳的招,语速不快,重复的是美日关系的稳固,听英语的人都能对上那几句,她的立场写在简报上,她的选择也写在简报上。 她此时扮演的角色,是日本政府的部长没错,发话的方式,却更像美军驻日体系里顺着同盟话术的那一路,广岛的记忆放在一边,她把安全这条线放在手里,她的政治判断是这条线更优先,民众的悼念现场,和基地的航班表,重量她自己清楚。 档案箱里还躺着那年的纸,战后解密的那些电报和会议记录,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交涉,通过中立渠道往回传,广播里有声音,传单往城市里撒,广岛被列入清单,不是随机点名,工业和军需的布局图对过,轨道交通和军区的标注都在地图上,选择有一套逻辑,军方内部当时也有不同声音,有人押的是拖一拖还能转圜,有人盼着出现一个强烈的外部冲击,好让最高层落地一个终止的决定,这些材料里都写着,细节在那年八九月的情报汇编里翻得到。 这么一串推下来,广岛的损失,不是天边一块乌云飘到头上就落下炸弹,军政系统里的判断,城市的布局,投降通道的迟滞,都把这步棋推到了今天回看会摇头的位置,问题就落在谁把整个国家朝这个方向领。 中国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厘清事实,避免情绪泛滥,核武器的威力不用再渲染,反对核战争是底线,记忆里装着自己的伤亡数字,也看见别人家庭的悲剧,这两件事能同时存在,纪念可以做,责任也要摆出来,广岛的遇难者应当被记住,南京的名单也要念,东北的实验受害者,东南沿海被轰炸的居民,都是这本书里的名字。 那段被反复提起的讲话,对日本这套“只谈受害”的讲法,像是一把针,刺到叙事的薄处,措辞粗糙与否,在效果上把矛盾摆出来了,日本政府若想把“尊严”这件事立住,完全可以在外交台上讲清楚自己的看法,和同盟伙伴把边界划清楚,反过来,如果选择沉默,那在东亚议题上要求别人配合历史共识的那种姿态,就很难立得住。 课本里写原子弹轰炸的方式,很多版本把背景写轻,把过程写短,孩子们翻到那一页,看到的像是天灾,前面的侵略和殖民页面薄了,课堂上这一块讲得快,家长会回来问老师,孩子回家再去查资料,才把整本拼起来,记忆的缺口这会儿就形成了。 高市早苗若把政治成熟这件事放在书桌上,眼下最需要追问的,不是隔海的邻居怎么看,而是与美国的沟通里,到底要不要在广岛的废墟前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战争止损的概念能讲,谁让这场战事滚到止不住,也要讲,话题别老往外走,先把屋里这点逻辑摆整齐。 广岛这页,不是去遮住前面章节的挡板,也不是谁拿在手里当豁免证,纪念没问题,推开责任不行,原爆遇难者的名字需要被读,慰安所里那些档案需要被读,华北和东北被做过毒气实验的那批材料同样需要被读,这些名字连起来,整个亚洲的记忆才像原样。 眼下日本的对外表态往前迈得急,台海议题上话说得硬,安全文件里写入的条目一条条加码,这时候回头看看这段历史更有必要,路口在眼前,往哪边走,脚下的地图要先看清,别把过去那条曲线又走一遍,把未来的风险再叫回来,这事,不该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