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让他从希望到落空》这两天在朋友圈狂刷屏,作者用“三次爱”拆解男性心理,先是火热追光,接着带着缺点相爱,最后在失望里黯然转身,剧情像极了婚恋节目常见桥段,也让不少人拍大腿说“这不就是我家”不过评论区一边倒感慨“男生好惨”,我倒想先按下暂停键,看看数据和现实能不能撑起这套说法再做情绪下注. 先看官方数字,民政部公布的二零二二年离婚登记量约二百一十万对,女性主动提出的比例超过五成,北京社科院的报告还显示,在情感破裂的自述里,七成女人强调长期缺乏情绪价值,简单说不是“他爱三次就累了”,而是双方都在耗,只是女性往往先喊停,把离婚率抬上去的,并不全是文中那种“被耗光的男人”. 再把镜头拉到心理学,美国学者戈特曼提出的“情感账户”模型里,亲密关系的危机多半来自长期负面互动,吐槽不回信息也罢,对方冷战也好,账户里的存款一点点被提空,到临界值谁先拉闸都不稀奇,文章把矛头只对准女性的“消耗”,却对男性长期的情感缺位轻描淡写,这就像拿比赛解说只播上半场,下半场出啥状况全当没看见. 当然,论文和段子都解决不了真实婚姻的鸡毛蒜皮,谁都在情绪劳动和生活压力之间走钢丝,可若把责任单边甩给另一半,不但无法修补裂缝,反而助长“我已经仁至义尽”的英雄叙事,久而久之,双方都在自我感动里越走越远. 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要从这篇十万加里学到什么,或许是提醒自己,爱情不是三板斧的速成游戏,而是一串日常小账单的收入与支出,在点赞和转发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往共同账户里存哪怕一块钱的好情绪,如果答案是没有,就别忙着给对方发退出申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