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小摊主,靠麻辣烫发家,如今全球开店 在2000年的时候,哈尔滨建设路步行街有一对夫妻摆摊卖烤串和铁板鱿鱼,他们每天挣的钱还不到一百块,既没有本钱也没有经验,就靠着尝味道、观察回头客多不多来调整配方,这对夫妻没想过创业的事,只想着把日子过下去,那时候他们连“品牌”这个词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供应链了。 2003年,杨记夫妇在租来的房子里反复尝试了几十种辣椒和花椒的搭配,最终确定了一个稳定的底料配方,他们开了第一家杨记麻辣烫,店面不到五十平米,每天能卖出三百八十块钱,产品虽然还是街头小吃的样子,但底料开始有了固定标准,这个过程算是最初的产品研发,其实没什么高深技术,就是靠一遍遍尝试得出的结果。 2004年杨国福将品牌改名为“杨国福麻辣烫”,第二年加入牛肉片和蔬菜,提高了整体利润,到2006年开放加盟模式,不再自己开设分店,而是允许其他商家使用杨国福的名字开店,杨国福负责供应食材,当时连公司都没有正式注册,但这一套轻资产、重供应的运营方式已经走通了路子,这不像是在经营餐厅,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2007年注册公司起步,开始在省内送货,到2008年建起仓库统一配送底料,2010年团队组建完成,第一间外省门店开到辽宁,接着在2012年找厂家代工生产标准化调味包,再到2013年进入北京和天津市场,根据不同地方的吃法调整麻辣烫的辣度和汤的浓稠程度,这些步骤不是简单改动,而是真正把“吃麻辣烫”变成可以复制推广的产品。 2015年,公司将总部迁至上海,并在成都建立了中央厨房,通过机器完成切辣椒酱、制作肉丸、装填粉丝等工序,统一打包成即热型预制包,加盟门店只需简单加热即可出餐,使出餐速度加快一半,同时节省了三成人工成本,那时预制菜尚未成为流行词汇,而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工具,创始人早已认识到,仅依赖人工炒锅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张。 2018年推出点餐APP,疫情在2019年来临后迅速转向外卖业务,还安装了消毒设备,2020年起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年轻人喜欢观看,老顾客也回来支持生意,传统小吃借助新渠道重新走红,店主没有选择高端路线,也没有依靠加盟快速扩张,而是让产品跟上变化。 2021年第三季度,杨国福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十亿元,其中大约七成来自销售调味料和预制菜产品,公司在2022年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随后在2023年回到东北地区推出了经典款“黏糊麻辣烫”,很多老顾客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口味,进入2024年,杨国福在欧洲多座城市开设门店,包括慕尼黑、柏林、科隆和爱丁堡,这些地方约七成的消费者不是华人,为适应欧洲市场,杨国福调整了麻辣底料的配方,降低了辣度以符合欧盟相关标准,这一系列动作显示,杨国福并非一时跟风,而是正在扎实地推进跨国经营。 现在,这家企业在全球拥有近七千家门店,业务覆盖二十个国家,年营收接近百亿元,预制菜产品已经进入超市和电商渠道,不再只靠线下店铺销售,创始人张先生虽然人在哈尔滨,却坚持亲自把关每一批底料的配方与口味,确保风味始终如一,尽管他的个人财富估计在四十亿左右,他依然保持着亲自过问产品细节的习惯。 他没打算成为餐饮界的大人物,也没想走高端路线,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把路边摊那种难以形容的独特风味,变成工厂能够大规模生产、方便运输、简单加热就能吃的标准化产品,别人开的是餐馆,他做的是吃饭的系统基础,麻辣烫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靠的不是偶然机会,而是把普通事情做得特别扎实的实在努力,我常常觉得,这样的人最让人佩服,他们默默做事,然后不知不觉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