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晒张美食照、发个旅行vlog,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分享。可当某市直机关新任干部蒋某把秘密级文件首页拍进朋友圈时,这条动态瞬间成了刺向国家安全的利刃——10分钟后紧急删除的照片,早已被好友截图转发,在多个微信群形成传播链,最终让他背上党纪政务处分。 指尖泄密:一场“炫耀欲”引发的连锁灾难 2025年11月5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披露的这起案例,撕开了数字化时代最危险的“安全漏洞”。蒋某参加市委会议后,为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竟将刚领取的秘密级文件首页拍照上传。他或许觉得“只拍首页不碍事”,或许幻想“10分钟足够撤回”,却忘了互联网的“雁过留痕”特性——好友金某保存截图后发到微博,文件内容瞬间突破物理隔离,在虚拟空间肆意扩散。 这场闹剧并非孤例。某涉密单位办公室主任孙某用图文识别小程序转化机密文件,以为“删除本地文件就安全”,却不知第三方服务器已自动存储数据,最终被小程序公司员工倒卖;某县教体局借调人员胡某为求效率,直接将秘密文件拍照发至校长工作群,某校校长张某更是不加审核转发至教师群,导致文件在多个微信群“病毒式传播”。这些案例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暴露出同一个致命问题:当“炫耀欲”“图省事”遇上数字化工具,泄密风险就会像野火般蔓延。 虚荣心作祟:年轻干部的“保密课”为何总不及格? 蒋某们的故事,折射出年轻干部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错位”。他们或许能熟练背诵保密条例,却低估了社交媒体的传播威力;或许清楚涉密文件的重要性,却在虚荣心驱使下铤而走险。某机场调度员韩某为在同学群“显摆”,将3份涉密文件拍照发送,导致文件被传至短视频平台;某基层干部张某更是在家中向亲属透露文件内容,被境外机构指使的李某用手机偷拍后发送至境外——这些案例中的主角,无一不是被“炫耀欲”“表现欲”蒙蔽了双眼。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工具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孙某们以为“用小程序转化文件更高效”,却不知第三方服务器正在默默存储数据;胡某们觉得“拍照发群能快速传达”,却忽略了微信群的开放特性。当数字化工具成为泄密的“帮凶”,当“技术中立”沦为违规的“遮羞布”,年轻干部的保密防线便在虚荣心与技术漏洞的双重夹击下轰然崩塌。 守密如守命:每个“第一次”都是生死考验 “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这句口号,在蒋某们的案例中显得格外刺眼。国家安全部披露的案例里,有人因欠下赌债主动向境外机构出卖涉密文件,有人因缺乏敬畏之心将敏感信息当谈资,但更多人像蒋某一样,因“无心之失”酿成大祸。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保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软约束”,而是“硬红线”。 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守密如守命。第一次违规拍照、第一次图省事用小程序转化文件、第一次在社交媒体炫耀涉密内容——这些“第一次”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可能引发连锁灾难。唯有从入职第一天就绷紧保密之弦,将“涉密信息绝不外传”刻进骨子里,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 你的朋友圈安全吗?来评论区聊聊 当我们在键盘前指责蒋某“虚荣”时,或许也该反思:自己的朋友圈是否也曾“差点泄密”?是否转发过未经核实的“内部消息”?是否在群聊中讨论过工作敏感内容?国家安全无小事,指尖泄密勿大意。你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保密盲区的火把。 现在,轮到你说说了:如果遇到同事在朋友圈晒涉密文件,你会选择提醒还是举报?你认为年轻干部该如何筑牢保密防线?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或许下一个守护国家安全的“保密卫士”,就是你。 来源:经视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