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内蒙古挖到了一个清朝的老墓。棺材打开一瞬间,所有人愣在原地。只见,这具躺了240年的女尸,居然一点都没烂,皮肤还吹弹可破,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 内蒙古草原上,一场大雨砸开尘封大地,露出清代古墓入口。考古队钻进幽暗墓道,撬开楠木棺盖,白雾散尽,只见棺中妇人安详平躺,皮肤光滑如生,历经两百余年竟无腐迹。谁料这金枝玉叶,竟是康熙皇帝掌上明珠? 清朝那会儿的边疆政策,和亲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它是满族皇室拉近与蒙古各部距离的实招儿,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局。康熙爷在位六十一年,亲征准噶尔,北巡漠南,哪次不带着和亲的算盘?就拿固伦荣宪公主来说,她就是这政策里的一枚重要棋子。生在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娘是荣妃马佳氏,那时候康熙膝下儿子多夭折,闺女就她一个长大成人,康熙把她宠上天,破了清制,给庶出女封固伦公主的名号。这在清朝史上可是头一份,足见康熙对她的看重。 康熙三十年正月,公主刚十九岁,就下嫁巴林右旗的乌尔衮。这乌尔衮是成吉思汗直系后人,管着一旗政务,康熙看中他家底厚实,又有军功底子。婚后公主住进巴林,帮着驸马管旗务,日子过得稳当。康熙四十八年,乌尔衮随军打仗有功,公主也跟着晋了位份,从和硕荣宪公主升固伦。这期间康熙四次北巡,都特意绕道巴林,父女见面,聊家常,谈国事。康熙三十七年,还给公主修了座行宫,砖瓦殿宇齐全,成了父女团聚的暖窝。公主没闲着,在草原上建寺庙,教蒙古牧民种庄稼,传中原农技,这不光是皇室恩泽,更是促进民族交流的实打实贡献。蒙古人后来管她叫“公主额吉”,就是慈母的意思,草原上流传她的好口碑。 雍正元年,乌尔衮升多罗郡王,可惜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公主在巴林病逝,享年五十六岁。雍正念及这是自家姐妹,批了郡王规格下葬,康熙生前赐的龙袍也跟着入土。这龙袍明黄色,前后八条金龙,龙眼黑珍珠镶嵌,绣工顶尖。公主一辈子没回京,却把中原文化带到边疆,帮着清廷稳住了蒙古后院。清朝和亲政策就这样,一代代公主下嫁,换来边疆长治久安,多民族一家亲的局面就这么搭起来了。 转到1972年夏天,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的庄稼地里出了件怪事。连日暴雨,黑土泡得松软,一场塌陷露了古墓。村里人报了上去,县文物部门派队查看,省考古队也赶来。这墓规模不小,青砖墓道长五十多米,早年遭过盗掘,墙上凿痕明显。主墓室里,石椁外套楠木棺,棺盖龙纹彩绘,五爪金龙栩栩如生。开棺那天,队员们费劲挪开盖子,白雾冒出,带着硫磺味儿。雾散了,大家伙儿看清棺里躺着位妇人,面容端庄,皮肤光洁有弹性,涂的胭脂唇红还鲜亮。身上那件龙袍金丝闪眼,珍珠密布,头戴凤冠嵌猫眼石,腕上金镯压手,足蹬绣鞋缀夜明珠。随葬品堆得满满,人参灵芝当山,丝绵裹尸层层叠。公安同志一看规格高,嘀咕会不会是皇太后,王研究员摇头,说这是龙袍,女的穿上就得是公主级。 找了半天,在墙缝抠出墓志铭,汉满蒙文并列,念开是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埋在雍正六年,到1972年正好两百四十多年,尸体不腐成谜。原来清代高规格丧葬有讲究,石椁封严,楠木棺板半尺厚,接缝鱼鳔胶粘死,棺底三层丝绵泡水银裹身,里面塞满党参灵芝等药材,隔绝空气水分。加之当地土壤干燥,墓室密封好,就保住了遗体完整。这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清朝丧葬习俗的体现,皇室下葬讲究永保形骸,寄托后世思念。 这墓一挖出,价值不菲。龙袍上珍珠十万颗,金线寿字巴掌大,凤冠猫眼石鸡蛋粗,随葬品估价过亿。如今龙袍搁在赤峰博物馆镇馆,每天人挤人来看。老牧民领孙子去,总念叨公主当年修庙办学,教祖辈种地的事儿,说她是真金枝玉叶,帮蒙古人过上好日子。党的领导下,当地把遗址管严实,建了保护区,搞民族文化教育。公主墓的发现,让我们看到清代和亲怎么拉近满蒙感情,促进大团结。 荣宪公主的传奇,搁在清史里是颗明珠。她从京师金屋到草原毡帐,一生为国和亲,贡献不小。康熙宠她,雍正敬她,蒙古人爱她,这背后是清廷的深谋远虑。和亲政策虽是旧制,但它稳了边疆,融了民族,为后世留了宝贵经验。 而清朝和亲,公主们下嫁蒙古,带去中原种子,换回草原忠诚。荣宪公主是典型,她在巴林建行宫,兴农教艺,帮牧民增收。乌尔衮打仗有功,她跟着沾光,家庭兴旺。雍正六年下葬,按郡王礼,龙袍随身,这规格在清史上独一份。1972年发现时,棺开那一瞬,震惊全队,皮肤弹性如生,龙袍珠光宝气。防腐靠密封和药材,水银丝绵灵芝齐上阵,保了两百多年。 公主一生,十九岁远嫁,五十六岁归土,中间三十七年草原情。康熙四次探女,父爱深沉;她教民种地,母爱广博。蒙古叫她额吉,足见人心向背。墓出土后,专家研究防腐,推翻了不少旧说,丰富了清代丧葬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