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个农民面临行刑,他的目光透露出深深的悲伤和绝望,彷佛对这个世界心生

余军侃武器 2025-11-07 12:56:17

1967年,一个农民面临行刑,他的目光透露出深深的悲伤和绝望,彷佛对这个世界心生彻底的厌倦。这张照片在背后隐藏着沉重的历史。 那张老照片,总让人心里一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站在高台上,眼睛里满是疲惫和无奈,就好像对一切都看透了。1967年,中国农村正大步往前走,可谁知这背后藏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一个倒卖粮票的举动,怎么就闹到这一步? 1967年的中国农村,那可真是热火朝天的一年。全国上下都在落实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扎根人民公社,集体生产队成了家常便饭。粮食产量年年上台阶,亩产数字像赛跑一样往前冲。徐西员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家家户户土墙瓦房,院子里养几只鸡鸭,勉强过日子。公社管得严,社员们按点下地,收工后还得开会学习政策。票证制度是铁规矩,粮票布票每月发那么点,够吃够穿就行,多一分少一分都得记账。   村里小卖部前头,总有人排队领东西,干部拿着本子对一对,谁也别想钻空子。这套体系,就是为了稳住大局,让集体经济稳稳当当往前推。农民们知道,个人小算盘得让位给大伙儿的利益,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国家政策明明白白,投机倒把这种事儿,一经发现,就得严肃处理,维护的就是公社的根基。徐西员一家也不例外,人口多,负担重,可谁家不是这样?咬咬牙,跟着生产队干活,盼着来年风调雨顺,多打几斤粮。 徐西员本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平时下地锄草,帮邻居挑水,从不惹事儿。可家里的难处一天天压上来,长子那年病了,村医务室药少,他只能张罗草药对付。日子紧巴巴的,他瞅准自家多余的红薯,试着到邻村换点盐巴。起初规模小,就几斤东西,换回来的东西刚够补家用。尝到点甜头,他胆子大了些,开始留意票证。公社附近集市上,有人低声递话,他接过几张粮票,藏好就走。渐渐地,次数多了起来,从玉米到布票,数额也跟着水涨船高。村里风气本来就讲究集体第一,可总有那么些小道消息,说谁家多出白面,谁家衣服新了点。徐西员没想到,这事儿会传到远房亲戚耳朵里。   那亲戚来串门,眼睛尖,一眼瞧见灶台上多出的面袋子,就追着问来源。徐西员没法子,摊牌了,还给了点粮票,让他别声张。可那亲戚转念一想,为了自家清白,干脆去公社报了料。公社干部接到信儿,立马查起来,证据一清二楚,涉案数额不小。徐西员被带走,审讯室里翻出那些票据和记录,全村都知道了。这案子按政策办,投机倒把扰乱市场,判得重,死刑。执行那天,高台上人影幢幢,徐西员站在那儿,照片定格了他的眼神,那种深深的悲伤和绝望,就跟标题里说的一样,仿佛对世界彻底没劲儿了。枪声一响,一切尘埃落定。 而1967年,正是人民公社发挥主力的时候,国家正抓紧打击投机行为,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徐西员的案子,就是个典型,说明小事儿不把关,大祸就上门。举报机制起作用了,那亲戚虽说自保心切,但也帮着维护了公社秩序。司法走得公道,程序一步步来,没半点含糊。我们老百姓得明白,集体经济是我们的命根子,谁也不能拿它开涮。   时代在变,可规矩不能乱。回看这张照片,它不光是徐西员的悲剧,更是全村全社的警钟。农民们从中学到啥?就是得守住底线,通过正当路子增收,比如多学技术,搞副业,跟着党走正道。公社那几年,全国粮食总产破了新纪录,就是大家守规矩的结果。徐西员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提醒大伙儿,人心复杂,经济纪律更得铁。别让一时贪念,毁了长远日子。 如今,农村变了样,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农民收入蹭蹭上涨。票证早没了影儿,取而代之的是电商平台和合作社,社员们抱团闯市场,卖出自家土特产,日子红火着呢。可历史这面镜子,还得擦亮。徐西员的眼神,穿越时空告诉我们,珍惜集体劳动成果,别走歪路。

0 阅读:19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