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7岁军官要给14岁妓女赎身,老鸨要3万赎金,他正要付钱,却被青楼女子拉住,她说,“你不必替我赎身,我自有办法脱身。要娶我可以,但你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1914年的上海,27岁的蜀军将领夏之时在青楼里认识了14岁的董竹君。董竹君的命苦,老家在江苏海门,父亲是拉黄包车的,母亲给人帮佣,一家人在乱世里勉强糊口。 后来父亲拉黄包车摔断了腿,家里拿不出药钱,只好把13岁的她送进青楼当“清倌人”——只弹琴唱曲不卖身,换了300块大洋救父,说好只待3年。 可老鸨见她模样周正、嗓子清亮,早把约定忘到脑后,就等她再大些逼她接客。夏之时偶然听见她唱曲,又聊了几句,发现这小姑娘虽在青楼,却读过书、有见识,跟寻常女子完全不同,心里便有了牵挂。 见夏之时要付钱,董竹君低声说:“不用你赎,我自有办法走。要娶我,得答应三件事。”她提出不做小老婆、婚后送她去日本读书、将来他管国事她理家事。 夏之时当场应下,那时他的原配刚因病去世,正需要知心人陪伴。没过几天,董竹君佯装重病卧床,老鸨怕她死在楼里晦气,在夏之时的安排下松了手,她就这样干干净净出了青楼。 结婚没几天,两人就坐船去了日本。董竹君一边带刚出生的大女儿,一边夜里挑灯学日文,硬是读完了日本女子高中的理科课程。1917年,夏之时要回四川参加护法运动,董竹君跟着回了合江老家。 可夏家是封建大户,婆婆见她从青楼出来,张口就骂“贱骨头”,家里人也处处刁难。她白天做饭管账、绣花缝纫,晚上还要教孩子读书,硬生生熬到1919年搬到成都,才算松了口气。 日子久了,夏之时没了当年的意气,对董竹君也渐渐冷淡。1929年,34岁的董竹君提出离婚,夏之时冷笑说:“你带着四个女儿和老人,在上海根本活不下去。” 可他没想到,董竹君回上海后,靠着朋友凑的200块钱,1935年在大世界附近开了锦江川菜馆,第二年又在法国公园旁开了锦江茶室。她的菜味道正宗,待客又实在,连杜月笙、黄金荣都常来光顾,生意越做越大。 这期间,董竹君还悄悄帮共产党做事,收集情报、资助革命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她二话不说把锦江两店全部上交国家,这就是后来的锦江饭店,还捐出了15万美元积蓄。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她60多岁时蒙冤入狱,一待就是6年,70岁生日都是在牢房里过的。 即便这样,她每天还坚持小跑锻炼,枕边放块香皂闻着入睡,就像她诗里写的“青松不畏寒霜雪”。 1972年董竹君出狱,1979年平反时已经79岁。后来她花8年写了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记录下自己的一生。而夏之时早在1950年被误杀,直到1987年才沉冤昭雪。董竹君得知后,还多次出钱帮助生活困顿的夏家后人。 1997年,这位从青楼走出的传奇女子走完了97岁的人生,她的故事就像寒冬里的青松,在乱世中活出了挺直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