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你想啊,2023年刚排的时候,那可是全球骂声一片,新闻天天报,社交媒体上全是相关消息,谁看到日本海鲜都躲着走。 中国当天就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韩国也把福岛周边8个县的海鲜拦在了门外,日本渔民愁得整夜睡不着觉,海鲜价格跌得厉害。 谁也没想到,两年过去,日本海鲜不但能出口了,看着还越卖越红火。这背后可不是大家忘了核污染的可怕,全是日本政府一套接一套的办法撑起来的。 最先出手的是真金白银的补贴。排海后没几天,日本内阁就宣布拿200亿日元出来救急,收购卖不出去的海鲜,后来又加钱,总共凑了上千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快50亿了。 首相岸田文雄还专门跑到东京最大的丰洲市场,对着镜头吃福岛的章鱼,想告诉大家“这东西安全”。 除了给钱,日本政府还到处“吆喝”,在网上发多语种动画,说核污染水排海没问题,早年甚至想把放射性物质“氚”做成卡通吉祥物,只不过骂声太大,一天就下架了。 检测方面,日本也搞了套“看起来放心”的办法。福岛的鱼市场自己定了规矩,每批渔获都要测铯元素,标准比日本国家规定还严点。 有些连锁超市更直接,在海鲜货架旁贴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茨城大学出的氚检测报告,上面写着浓度都低于10Bq/kg。日本环境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也时不时发公告,说海边取样的氚浓度没超标,符合安全标准。 国际上的功夫也没少下。日本把IAEA的报告当成“通行证”,说连国际机构都认可安全了。2024年G7国家开贸易会议,还帮着日本说话,呼吁各国取消对日本海鲜的进口限制。 虽然中国、韩国没松口,韩国甚至说“就算测出来微量也要证明”,实际上还是不让进,但日本转头开拓了新市场,计划把扇贝卖到欧盟,还想在泰国把扇贝剥壳加工后再卖到美国去。新西兰这些国家就真的继续进口了,当地食品安全部门说“跟着IAEA的建议走,风险可以忽略”。 关键是这两年全球出了不少别的大事,媒体的镜头慢慢转走了。2023年刚排海那阵,一天几十篇报道都挡不住,到2024年,一个月都难见到几篇深度新闻,大家慢慢就不怎么提这事儿了,有人管这叫“舆论疲劳”。 核污染水的危害本来就慢,不会马上看到鱼死或者人生病,日子一长,不少人就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紧急”。 不过这事里的猫腻也不少。有新西兰科学家说,现在的检测大多只看氚,可核污染水里还有别的放射性物质,长期影响谁也说不准。 而且各国标准差得远,日本规定食品里铯含量不能超过100Bq/kg,新西兰对日本海鲜的限制居然是1000Bq/kg,宽松了10倍。 中国驻日本使馆也说,日本是把IAEA的废水标准当成了食品安全标准,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现在日本还盯着2025年水产出口2万亿日元的目标,扇贝对韩国的出口目标定了41亿日元,对欧盟要卖45亿日元。 那些摆在外国超市里的日本海鲜,背后是政府的补贴、反复的宣传,还有不同国家的标准差异在支撑。至于核污染的长期风险,就像沉在海里的石头,没浮上来,可不代表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