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认为赵括不行,赵母认为赵括不行,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范雎认为赵括不行,后世人

南风意史册 2025-11-10 10:11:36

赵奢认为赵括不行,赵母认为赵括不行,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范雎认为赵括不行,后世人也认为赵括不行……但赵王认为赵括行,所以坚定地选择让赵括换回廉颇老将,按照所学历史,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如果赵王不换回廉颇,或许秦国不会赢。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人像赵括一样,几乎被所有人断定“不行”——他的父亲赵奢、母亲赵氏、名臣蔺相如、甚至敌国秦相范雎,乃至后世两千年的评价,都惊人一致。   然而,唯独有一个人坚信他“能行”,那就是赵孝成王。于是,公元前260年,年轻气盛的赵括走上了长平前线,替换下老将廉颇,也亲手改写了战国的命运。   但真正决定这场大战结局的,远不止一个君主的误判和一个将领的失利,其背后,是秦赵两国在政治体制与经济实力上难以逾越的差距。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而爆发的一场战略决战。初期,老将廉颇采取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的策略,使秦军久攻不下,战事陷入僵持。   赵孝成王为何急于换将?根本原因在于——赵国拖不起了。这背后凸显的是两国国力的根本性差异。   政治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高效动员的军国体制。爵位赐予、土地奖赏皆以军功为准,整个国家如同一架精密而冷酷的战争机器。   反观赵国,虽经“胡服骑射”增强了军事实力,但其政治本质仍是贵族分权制,国内宗室势力强大,各方利益错综复杂。赵王的决策常受贵族掣肘,难以像秦王那样乾纲独断、调动全国资源。   经济上,秦国坐拥关中平原和蜀中天府之国两大粮仓,尤其是修建都江堰后,蜀郡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战略大后方,足以支持连年对外征战。   而赵国地处北方,农业产出有限,难以支撑长期消耗。廉颇坚守三年,已使赵国“府库空虚,百姓饥馑”,国力濒临崩溃。赵孝成王的焦虑正在于此——他选择赵括,实则是赌一场速胜,因为赵国已没有打持久战的资本。   并非没有人看出风险。赵奢作为一代名将,深知战争不是纸上谈兵,他曾严厉指出儿子赵括把军事看得太过轻易,预言其领兵必致大败。   赵母甚至亲自上书赵王,言辞恳切至极,甚至请求若赵括兵败不要牵连家族。病重的蔺相如也强撑进言,提醒赵王赵括虽熟读兵书却不知应变,绝非合适的主帅人选。   而真正将赵王推向换将决定的,还有来自秦国的高明谋略。秦相范雎暗中施反间计,派人于邯郸散布谣言,称“秦军不惧廉颇,惟畏马服君之子赵括”。   这一计谋精准击中了赵王的心理——他本就对廉颇固守不出的策略日渐失望,反间计所提供的“舆论依据”,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做出了打破僵局的英明决断。   于是,赵括抵达长平后,一改廉颇军令,主动率军出击。秦军佯装败退,赵括乘胜追击,却不知不觉被诱入秦将白起精心设置的口袋阵地。   当赵军主力深入后,白起立即派出奇兵断其归路,另派精骑穿插分割,将赵军一切为二。赵括被围四十余日,粮草尽绝,士兵甚至开始互相残杀为食。   最终,赵括在率精锐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四十万人降秦后被坑杀,战国格局由此彻底逆转。   长平之战的结局,表面上是赵括的战术失误和白起的军事天才所致,实则是两国综合实力差距的必然结果。赵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它无法承受这样一场国运之战的长期消耗。   即便没有赵括,赵国或许能勉强维持更久的防御,但很难真正取胜。而秦国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粮食供给系统,使其能够从容地支撑一场大规模长期战争,并最终抓住对手的任何一个失误,给予致命一击。   信息来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