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868年,左宗棠下令斩杀降将董福祥,部将刘松山大骂:“左骡子,我真是瞎

南风意史册 2025-11-10 16:11:40

(故事)1868年,左宗棠下令斩杀降将董福祥,部将刘松山大骂:“左骡子,我真是瞎了眼!”左宗棠不为所动,挥刀砍向了董福祥,只听“咔嚓”一声,董福祥安然无恙,身后的一棵杨树应声而倒。   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刚刚在陕北取得对回民军的重大胜利,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如何处置前来投降的地方武装首领董福祥。这个出身甘肃环县的汉子,曾聚众数万与清军对抗,如今带着残部前来归顺,其心真假难辨。   “董福祥,你屡抗官军,今虽来降,安知非诈?”左宗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董福祥抬起头来,面无惧色:“左大人,我等本是良民,被迫起事只为求生。今知大人明察秋毫,愿率部归顺,共平西北乱局,绝无二心!”   但左宗棠却突然拍案而起,以降而复叛者比比皆是,留他终是后患为由,让手下人将其推出去斩了。闻言,左右亲兵立即上前押住董福祥。   部将刘松山见状,急忙上前劝阻,毕竟,董福祥在当地颇有威望,杀之恐失人心,其他将领对此也纷纷附和。   可左宗棠丝毫不为所动,冷声道:“我意已决,不必多言!”说着竟亲自抽出佩刀,大步走向已被押至帐外的董福祥。   刘松山情急之下脱口喊道:“左骡子,我真是瞎了眼!竟看不出你是如此不辨忠奸之人!”原来,左宗棠素有“左骡子”之称,代表他性格倔强,但当面听人如此喊他,还是第一次。不过,他脚步虽然停顿了一下,却仍然继续向前。   此刻的董福祥虽然被人按在地上,但依然昂首挺胸,毫无惧色。远处他的部下见状骚动起来,刀剑出鞘之声隐约可闻。就在左宗棠高举的刀猛然落下之时,却听“咔嚓”一声巨响,刀锋擦过董福祥的脖颈,深深劈入他身后的一棵杨树之中。   一时间,全场愕然。等左宗棠收刀入鞘后,居然亲手为董福祥解开绳子,并且拍着他的肩膀说:“果真好胆识!方才只是试探你罢了。”   原来,左宗棠之所以设此险局,是因为当时西北局势复杂,各路武装势力时降时叛,难以轻信。董福祥部众虽然战败,但实力还在,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再生变乱。左宗棠既要测试董福祥的诚意与胆识,也要借此立威,同时还要观察其部众的反应。   事实证明,董福祥临危不惧的表现,以及其部众在危急时刻的紧张反应,都显示出这不是诈降。若真有心反叛,面临首领被斩的危机,部队很可能已经躁动哗变。   此后,左宗棠果然重用董福祥,将其部编为“董字三营”,成为清军在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董福祥也不负所望,在随后的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的战事中屡建奇功。特别是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董福祥部作为前锋,冲锋陷阵,为彻底击溃阿古柏侵略军立下汗马功劳。   这段刀下留人的轶事,不仅展现了左宗棠作为统帅的谋略与魄力,也反映出他用人之道的独到之处。在乱世中,能如此精准地识人用人,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也要有敢于冒险的胆识。而左宗棠不按常规,以非常手段测试降将,最终赢得了一员猛将的忠诚的故事,也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后来,董福祥官至提督,成为清廷倚重的西北柱石,而这一切都与那天的惊心动魄息息相关。当时左宗棠的刀虽然没有落下,但却永远悬在了董福祥的心中,不是作为威胁,而是作为知遇之恩的永恒提醒。   信源:《清史稿》、《左宗棠全传》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75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