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有人在苏门答腊的丛林里发现了一具中国男子的尸体。经过辨认后,确认此人正是“以笔为枪”的爱国文人…郁达夫。 苏门答腊的丛林湿热难耐,1949年9月的一个午后,当地村民在巴爷公务附近的红树林中发现了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死者身着当地常见的纱笼,体型消瘦,看似普通的南洋华侨。 但随后赶到的知情者却颤抖着指认:这具面目全非的遗体,正是五年前神秘失踪的中国文豪郁达夫。这位写下《沉沦》的文学巨匠,最终在异国他乡的密林中沉沦,留给世人的是一个至今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若要理解郁达夫为何会命丧南洋,必须将时光倒流至抗战烽火。1938年,郁达夫南下新加坡,担任报社编辑。在别人眼里,他这是逃难、是躲避,而在郁达夫看来,他要和日寇在文化上开辟一条战线,以笔为枪。 在新加坡的三年间,他写下四百多篇战斗檄文,用笔杆子揭露日寇暴行,号召华侨支援祖国。他的文章如投枪匕首,直刺侵略者的心脏,自然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为保留文化战线上的火种,郁达夫与胡愈之、邵宗汉、王任叔夫妇等二十八个难民,乘坐一条小电船,悄悄逃离新加坡。他知道,在日寇的封锁下,他们所犯的暴行难以被国际社会所获知,于是他决定成为那个“揭露者”。 在苏门答腊,郁达夫化名“赵廉”,开办“赵豫记酒厂”作为掩护。一次偶然的意外暴露了他的日语能力:在公共汽车上,他被迫用日语为日本军官指路,意外化解了一场危机,但却被当地人误认为是“日本大间谍”。日本占领军随即强迫他担任翻译。 在担任翻译的七个月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当地人和华侨,他在翻译供词时会故意减轻罪证,因此开脱了不少人。与此同时,他借此将日本宪兵队秘密和所犯罪行偷偷记下,这些情报为战后审判提供了有力证据。 为了长期隐蔽,在朋友劝说下,郁达夫与当地广东华侨陈莲有(后改名何丽有)结婚。这段婚姻生活虽然平淡,却给了他难得的温暖。陈莲有晚年回忆,郁达夫对她格外关怀体贴,当她身怀有孕时,出门总会悉心搀扶。 然而,危险正在逼近。郁达夫有收集好书的嗜好,虽在极端危险的日据时期,此趣也丝毫不减。他明知这样做会带来极大危险,但每次见到好书,还是必欲置之书柜而后快。 据说有一次,当地日本军官举行酒会,酒过三巡后要求"赵先生"赋诗助兴。微醺的郁达夫挥毫泼墨,写下汉诗一首,其书法功底和文学造诣令在场者震惊。这个细节引起特高课的怀疑——一个普通商人怎会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郁达夫却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日军情报部门早在抗战结束前就摸清了他的真实身份。因为他了解很多日军宪兵犯下的战争罪行,日军担心郁达夫战后将他们的罪行抖露出来,故而对其起了杀心。 8月29日晚,化名赵廉的郁达夫饭后正和3位华侨朋友闲聊。一位操着印尼语的年轻人突然闯进屋,将郁达夫叫出门外。这个人用什么借口将郁达夫引出门外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的时,他从这以后就再也没回来,如同人间消失了一般。 尽管日本战后对郁达夫消失一事遮遮掩掩,但依旧有日本学者为求事实,查找多方资料,为我们重建了当时的场景。 据铃木正夫研究,那晚说着印尼语的年轻人应该是日本宪兵,他用胁迫的办法将郁达夫引出门外并绑架了他,之后他在当晚被日本宪兵杀害,随后被藏尸野外。 极具悲剧色彩的是,郁达夫失踪几个小时后,他的女儿郁美兰呱呱坠地。这位从未见过父亲的女儿后来动情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和语言能描述我作为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郁达夫的死,是文人气质与乱世洪流的最后碰撞。他像一只误入战场的夜莺,用生命唱完了最后一支抗争的歌。这位曾写下“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的文人,最终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郁达夫在苏门答腊的最后日子》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