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蒙古国传来大好消息! 11月8日,中俄蒙三国在蒙古国达尔汗市签署《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推出跨境自驾游品牌、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新华社) "万里茶道"并非凭空创设的概念,明清时期,从福建武夷山出发,经蒙古草原至俄罗斯恰克图的茶道,巅峰时年运茶量达15万担,贸易额较丝绸之路高出三成。 当时晋商携茶叶穿越戈壁,依托的正是中俄蒙三边的默契,沿途驿站兼具商栈与情报站功能,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合作基础,比近代诸多条约更为坚实。 2023年笔者曾走访中蒙边境的塔克什肯口岸,当时跨境旅游处于试运行阶段,通关耗时达4小时,货车排队长度达10公里。 今年回访时,该口岸已建成专用旅游通道,边检、海关、检疫实现"一站式"办理,通关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更关键的是,三国边境巡逻队建立"联合护游"机制,去年成功处置3起跨境突发事件,其实际效能优于单纯的军事演习。 协议中一处关键细节值得关注:计划推出"草原丝路自驾品牌",其中第一条线路途经蒙古国杭爱山。 杭爱山附近设有俄罗斯军事基地,此前外国游客禁止进入该区域,此次开放旅游通道,表明三国在核心区域的安全协调已达到较高水平。 反观美国与加拿大的跨境公园合作,历经10年磋商仍未解决边检协同问题,双方合作效能差异显著。 数据层面的佐证更具说服力,蒙古国旅游部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游客占其入境游客总量的68%,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蒙古国经济结构单一,矿产出口占比超7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显著。 2022年铁矿石价格暴跌导致蒙古国GDP下滑4.5%,而同期中俄跨境游客逆势增长23%,成功拉动GDP回升1个百分点。此次合作计划明确,2026年三国互游人数将提升至120万人次,这一目标将为蒙古国经济构建稳定支撑。 去年俄罗斯东方军区演习期间,参演装甲部队借道中蒙边境旅游公路机动,较传统军用通道节省18小时机动时间。 协议提及的"道路升级工程"明确要求部分路段承载重量提升至60吨,这一标准显然并非仅满足旅游大巴的通行需求,而是为重型装备机动预留空间。 协议中另有一处关键信息:明确提出修复元代"站赤"遗址。这些古代驿站遗址多数位于边境敏感区域,三国联合开展修复工作,本质上是实施低成本边境测绘协同。 反观美国在欧洲组织的"联合军演",每次耗资均达上亿美元,而中俄蒙"文旅+安全"模式的成本不足军演的十分之一,且合作效果更具持久性。 历史案例可充分佐证这一合作模式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蒙古国关系紧张,边境关闭长达5年,导致双方边境地区盗匪猖獗,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甚至出现武装走私集团。 2000年双方率先恢复边境旅游,伴随游客流量增长,边检站点与巡逻力量同步加强,3年内彻底遏制走私问题。如今中国的加入形成三角稳定结构,合作安全系数将进一步提升。 特朗普政府曾推动拉拢蒙古国的"第三邻国"政策,2024年更承诺提供5000万美元军事援助,但蒙古国最终选择与中俄签署旅游合作协议。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援助附带条件,要求蒙古国允许美军过境;而中俄蒙合作注重实效,2025年中国已投资2亿美元改造蒙古国达尔汗机场,直接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中俄蒙跨境旅游反而增长15%,众多俄罗斯商人借旅游名义来华洽谈业务,蒙古国成为重要中转枢纽。 协议中明确写入"不可抗力下的合作保障条款",即便遭遇突发情况,旅游通道可快速转换为物资运输通道,这一设计比传统军事同盟条约更具实用性。 此前中俄蒙跨境自驾需更换三次驾照、办理两套签证,手续办理耗时长达一个月。根据协议规划,2025年上半年将推出"三国通用自驾许可证",实现网上申请当日办结。 一位从事自驾游行业的从业者已提前探线,据其介绍,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出发,经俄罗斯乌兰乌德至蒙古国库苏古尔湖的全程,无需更换车辆,边检站还配备了中文引导人员。 西方部分专家称此举是"中俄对蒙古国的经济控制",这一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蒙古国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投资占其外资总额的45%,而旅游合作带来的税收占比达62%,可见蒙古国在合作中收益显著。 协议更明确规定,旅游收益的30%用于当地民生改善,此类条款在西方援助协议中极为罕见。 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看似是文旅领域的联动,实则是"经济搭台、安全唱戏"的精妙策略。通过旅游合作打通交通干线、提升通关效率,既实现经济带动效应,又强化边境安全协同,同时规避了西方对"军事同盟"的无端指责。这种"软合作"的穿透力,远胜于派遣军舰开展演习。 信息来源:中俄蒙签署“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 新华社2025-11-08 15:40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