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谁能想到当年在深圳龙华厂区摔诺基亚喊“经得住摔打”的郭台铭,如今要面对大陆工厂的冷清场面。 上世纪90年代扎下第一根桩时,富士康的扩张速度堪称疯狂,1996年从黄田的小作坊迁入龙华,借着台商税收优惠政策,三年就拿下了康柏、戴尔的代工订单,2000年挥师昆山,靠廉价劳动力把鼠标键盘的生产成本压到全球最低,订单排到两年后,2010年落户郑州,砸下500亿建超级工厂,顶峰时员工超30万,光是iPhone的代工量就占全球60%。 那时郭台铭在厂区周年庆上放话:“富士康就是代工之王,大陆的红利够我们吃三十年”,话音刚落,货运卡车就排着几公里的长队等着装货,连周边的城中村都挤满了找工作的年轻人。 可时代的风向变得比郭台铭想象中快得多,首先垮掉的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90后00后不再像父辈那样愿意忍受流水线的高压工作,郑州厂区2024年的招工启事把月薪从4500涨到6800,还是招不满人,生产线每月因缺人要停摆十几次。 制造业用工缺口那年达300万,年轻一代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车间,他们嫌流水线“像坐牢”,更在意工作的灵活性和尊严,富士康的员工流失率从十年前的15%飙升到35%,刚培训好的工人没干满一个月就走,HR部门天天围着招工指标发愁。 更要命的是,大陆环保政策越来越严,那些高能耗的旧生产线要么整改要么关停,郑州厂区为了达标,花20亿升级废水处理系统,又淘汰了100多条碳排放超标的生产线,原本压缩到极致的成本一下被摊高,2023年财报显示,环保投入让净利润率从5.8%跌到3%。 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更是给了富士康致命一击,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就是立讯精密,这家2010年还在给富士康做配件的企业,2024年营收居然超过了富士康,立讯挖走了富士康200多名核心技术骨干,不仅抢走了苹果Watch的代工订单,还凭着更灵活的反应速度切入折叠屏铰链供应,连英伟达的AI服务器订单都分走一杯羹。 郭台铭早年在内部会议上骂立讯“抄作业都抄不像”,可转眼人家就把作业变成了自己的王牌,2024年立讯拿到的苹果订单占比从10%涨到25%,而富士康则从60%跌到45%。 急着挽救颓势的郭台铭把目光投向海外,2019年喊出“去中化”战略,计划将30%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 印度钦奈工厂累计砸了50亿美元,结果2022年一场大雨就让厂区被淹两周,设备损坏损失超2亿,当地电力供应不稳定,工厂得自备发电机,柴油成本比大陆高40%;工人技能不足,iPhone摄像头模组故障率是郑州的三倍,良品率始终卡在85%,而郑州工厂能稳定在98%以上,中国工程师设计了12套培训方案,可当地员工流失率超30%,刚教会就跳槽。2024年300多名中国工程师撤离后,新厂投产直接延后,二期工程被迫暂停。 越南工厂稍好,但同一条AirPods生产线,日产量只有深圳的60%,苹果要求无线充电模块良品率达99.5%,越南工厂花了三个月才达标,比郑州晚了一个多月。 雪上加霜的是,苹果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直接加速了大陆工厂的衰落,为降低依赖,苹果悄悄把订单分流,不仅把iPhone部分组装业务给了立讯,还让立讯参与下一代产品的核心组件认证。 曾经把富士康当“御用代工厂”的苹果,2024年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产能占比降到50%以下,郭台铭跑去美国见库克,想挽回订单,结果库克只说了句“市场需要更多选择”,就让他吃了闭门羹。 即便郭台铭2023年在河南揭牌新能源总部,2024年又搞储能量产,想借新能源翻盘,也没能挽回败局,储能赛道早已被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富士康推出的储能产品没核心技术,只能做代工,2024年市场份额还不到1.2%,郑州厂区改造成储能车间的2万平方米厂房,开工率不足40%,“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的口号喊得响亮,实际订单少得可怜。 当年喊着“经得住摔打”的豪情壮志,如今成了笑话,富士康的崩塌从来不是突然的,是躺在劳动力红利上忘了升级,是看不起对手丢了先机,是误判海外市场踩了深坑,更是没跟上大陆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脚步,郭台铭或许到现在都没明白,不是大陆留不住他,是他亲手丢了曾经最珍贵的土壤。 曾经靠大陆起来的代工帝国,终究还是败给了时代,那些冷清的厂房、闲置的设备,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红利,只有跟不上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