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有可能正面临分裂的危险!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越南不是早就统一了吗?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越南的统一实际上才刚刚过去50年。 芽庄做旅游生意的黎老板娘最近总在柜台后唉声叹气,手里捏着的账本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游客量比去年涨了20%,净利润却跌了12%,更让她憋屈的是,刚缴完的巨额税款像泼出去的水,转头就流向了几百公里外的北方首都河内,而自己申请的海滩设施维修基金,在河内的审批系统里躺了八个月仍无音讯。 先看看南方到底为这个国家扛了多少经济重担,单说以芽庄为核心的东南部旅游经济带,贡献了全国旅游总收入的62%,光是胡志明市所在的东南部地区就撑起了全国65%的GDP,平阳省的出口加工区里聚集着2000多家企业,三星、英特尔的工厂机器24小时轰鸣,智能手机零部件、高端成衣从这里发往全球120多个国家。 更关键的是外贸,越南每年近7000亿美元进出口额中,超75%要经过南方港口,可这台经济发动机转得再快,好处却没多少留在本地,去年南方上缴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58%,但返还的基础设施投资款仅占32%,黎老板娘申请的15万美元海滩安全设施改造资金,到账只有1.2万,连更换救生设备都不够,只能自掏腰包补上差额。 这种分配模式让南方商家的日子越发艰难,黎老板娘去年刚扩建民宿增加了50间客房,本想申请一笔绿色能源补贴安装太阳能板,等了半年只收到一句"优先保障北方重点项目"的回复。 资源倾斜的不止是财政,还有政策和权力,中央部委里北方官员占了80%以上决策岗位,出台的产业政策偏向性显而易见——总投资50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园落在河内近郊,新能源汽车补贴向太原省等北方省份倾斜30%,就连旅游业宣传资源也几乎全砸在下龙湾等北方景点,芽庄、富国岛只能靠地方财政自掏腰包推广。 南方靠外贸和旅游吃饭的中小企业,在原材料涨价、物流不畅和政策歧视的三重挤压下举步维艰,今年已有近百家旅游配套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关门。 这种南北失衡的根源,要追溯到五十年前的统一时刻,当时北方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强行推广到南方,西贡时期繁荣的私营经济遭到重创,数千家商铺被收归国有,虽然后来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转向市场经济,但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没根本改变。 南方长期被定位成"生产基地"和"旅游窗口",负责创造财富却无权支配,政治、文化、金融中心全留在北方,河内集中了全国70%的高校和85%的科研机构,央行、证交所等金融枢纽也牢牢把控在北方手中,这种"经济南强、政治北重"的格局像颗定时炸弹,以前靠着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速还能掩盖矛盾,现在增速放缓到4.2%,问题就像被戳破的脓包,全暴露出来了。 2024年特朗普威胁对越南加税,外部势力介入更让矛盾雪上加霜,美国若真对越南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加征10%关税,首当其冲的就是南方企业——仅胡志明市就有3000多家企业依赖对美出口,直接影响200万工人就业。 虽然旅游业暂未直接受冲击,但南方经济整体受挫导致本地游客消费力下降,黎老板娘的民宿入住率已下滑5%,可河内给出的应对方案还是老一套"全国统一调配资源",要求南方出口企业上缴20%利润"共克时艰"。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彻底点燃南方企业主怒火,300多名企业家联名向国会提交请愿书,要求重新制定财政分配方案,黎老板娘也在请愿书上签了名。 最危险的是经济矛盾正转化为民意对立,南方街头开始出现"公平分配,还利于民"的抗议标语,社交平台上南北网民争论愈演愈烈,有人翻出五十年前历史旧账,甚至提议"南方自治",北方媒体指责南方"忘恩负义,忘了统一带来的和平",南方则反驳"我们创造的财富凭什么被无偿占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地方议会选举中,主张"南方利益优先"的候选人得票率大幅上升,去年胡志明市议会中这类代表已占比25%,以前大家还能靠"国家统一"大义拧成一股绳,现在生活压力增大,那份脆弱共识正慢慢破裂,黎老板娘的儿子在大学参加辩论时,就因主张"南方应获更多自主权"与北方同学激烈争执,再这么下去,经济裂痕迟早变成政治鸿沟,到时候别说发展,能不能维持统一都得打问号。 你说这种南北失衡再持续,越南真能扛得住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