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俄罗斯动手那时候开始,英国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冲在前面。 时任首相约翰逊那股子积极劲儿,连美国都得靠边站,冲突刚爆发48小时,他就坐着军用飞机扎进基辅,在战火纷飞的街头跟泽连斯基握手合影,镜头怼得比谁都近,后来大家才看明白,这哪是真心支持乌克兰,分明是想借着这场战争刷存在感,重新找回点大英帝国的老面子。 可面子是要花钱撑的,英国财政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对乌援助累计已经砸进去超过100亿英镑,其中70%都用在了武器采购上,比德国和法国的总和还多,更离谱的是,2025年2月刚又追加5500万英镑,这笔钱里300万要拿去支持乌克兰向叙利亚运粮食,1700万投给所谓的创新能源项目,剩下的全填进了乌方家庭服务的窟窿。 按当前英镑兑人民币9.36的汇率算,这100多亿英镑相当于930多亿人民币,要是花在国内民生上,足够给每个英国家庭补贴近3000英镑,多少家庭能少挨冻受饿,可伦敦的政客们偏要打肿脸充胖子。 这边厢在国外撒钱如流水,那边厢国内的日子已经烂成一锅粥,能源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2024年10月刚把家庭能源价格上限提高10%,市民斯帕勒姆抱怨这几年累计涨了80%,现在连下馆子都成了奢侈,家里的暖气开到18度就敢号称"大方"。 零售市场一片萧条,服装店和家居店的客流量掉了三成,商家要么裁员要么关店,街上的"出租转让"招牌比餐馆灯箱还多,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汽车产量同比下滑12%,伯明翰的老牌钢铁厂直接宣布裁员500人。 更糟的是通胀像附骨之疽甩不掉,食品价格涨幅连续18个月超过两位数,超市里的面包从1.2英镑涨到2.5英镑,老百姓上街抗议的队伍从唐宁街排到了白金汉宫,警察忙得脚不沾地,连马路上的交通违章都顾不上贴条了。 比经济危机更要命的是军火库见底了,英国把压箱底的14辆"挑战者2"坦克送出去后,陆军只剩下不到100辆主战坦克,连一个装甲旅的编制都凑不齐;防空导弹库存降到警戒线以下,军方不得不紧急从挪威采购200枚毒刺导弹救急;皇家空军的台风战机妥善率不足60%,一半以上的战机趴在机库里等着零件;连士兵训练用的子弹都开始限量供应,每个士兵每月只能领50发实弹练习。 国防部内部文件直言"已无多余武器可援乌",可就算这样,政客们还在嘴硬,外交大臣拉米在议会里拍着桌子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台下的议员们却在偷偷嘀咕自家国防都快成筛子了,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戏码,看的人直替他们着急。 国内矛盾早就压不住了,2023年的罢工潮刚平息没半年,2024年医护人员和教师又举着牌子走上街头,急诊室护士们穿着印有"我们快撑不住了"的T恤,教师们则拉着"给孩子未来,先给老师面包"的横幅,要求涨工资抵通胀,苏格兰独立公投的呼声越来越高,民族党领袖斯特金放话"2025年一定要给民众一个选择",支持独立的民意调查首次突破50%,要是真分出去,英国就彻底成了"小不列颠"。 政坛更是乱成了一锅粥,三年换了两任首相,约翰逊因"派对门"黯然下台,特拉斯上台45天就把经济搞崩被迫辞职,苏纳克接手后支持率一路跌到20%,连内阁都稳不住,2024年底刚上任的国防大臣因为反对继续援乌,没干满三个月就辞职了。 反观其他国家,俄罗斯虽然也在耗,但人家有能源底子撑着,去年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照样突破2000亿美元,就算西方限价也挡不住亚洲买家的订单,美国更不用说,靠着卖武器和能源赚得盆满钵满,光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就比三年前多了三倍,通胀虽然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欧盟内部对英国的"激进"也颇有微词,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曾私下表示"伦敦的朋友们有点过于热情了",法国更是直接减少了对乌武器援助,把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复苏上。 只有英国,既没能源又没制造业,全靠金融和祖上余荫撑着,英镑汇率从冲突前的1:1.4美元跌到现在的1:1.2,外汇储备也跟着缩水,现在为了面子把家底都快败光了,基辛格的预言越来越像真话,再这么耗下去,英国怕是真要先一步垮掉,到时候别说在国际上刷存在感,能不能稳住国内局势都是个问题。 说到底,英国就是咽不下"日不落帝国"的过气身份,总想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可实力早就跟不上野心了。 更讽刺的是,英国花了这么多钱援乌,乌克兰却悄悄加强了和中国的经贸往来,去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40%,这波"吃力不讨好"的操作也是没谁了。 你说基辛格这预言会不会真应验?英国还有机会翻盘吗?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