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替中国向台湾“开炮”的国家出现了,不是“巴铁”,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这个被美国制裁了60年的小国。 这波操作直接在国际上炸了,一个被霸权打压得连电都快用不上的国家,居然敢公开不给台湾护照“开门”,这份硬气,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古巴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可追溯至1960年,其作为西半球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60余年来从未动摇。 2023年12月,哈瓦那机场完成电子核验系统升级,所有持“台湾护照”的入境者均被自动拦截。 这一举措并非偶然:2024年1月,中国援建的古巴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解决当地电力短缺,同年4月两国签署免签协议,中国公民可持护照停留90天。 当台湾一家五口持“护照”试图入境时,古巴官员当面宣告:“我们只承认北京政府,台湾证件无效,”这种“以行践言”的外交智慧,比任何声明更具说服力。 古巴的立场源于历史积淀与现实考量,尽管美国长达60年的全面封锁导致经济损失超1600亿美元,但古巴从未在核心问题上妥协。 2022年佩洛西窜台时,古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率先发声谴责,2023年其电子系统直接标注台湾为中国省份,2024年更推动拉共体通过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决议。 这种从政治宣示到法律实践的转变,形成“拒绝象征性表态、强调可执行规则”的外交范式,在索马里、尼加拉瓜等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古巴的例子表明,小国也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个1100万人口的国家用行动证明,坚持原则的影响力不取决于国土大小。 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成为古巴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援建的电力项目让哈瓦那街头亮起灯光,经济合作正在为政治立场提供坚实支撑,这种"经济基础影响政治态度"的现象,在当前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常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台独”势力的震慑,当古巴将“台湾护照”列入海关黑名单,当更多国家效仿其将一个中国原则纳入国内法律体系,国际社会正在用行动宣示:一个中国原则不是空泛口号,而是具体可执行的国际规则。 这种从“政治宣示”到“法律实践”的转变,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具约束力。 古巴的“开炮”行动具有三重启示:它证明真正的国际正义不在于强权者的声音大小,而在于弱小者的坚守勇气,它揭示经济合作与政治立场间的内在关联。 当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自然更易形成政治共识,它预示国际秩序的变革方向,当更多国家将原则性问题法律化、制度化,国际规则的根基将愈发稳固。 展望未来,古巴作为“全球南方”桥头堡的地位将更加凸显,随着金砖国家机制扩容,这种“以行践言”的外交智慧或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对抗霸权、维护正义的新范式。 古巴用60年制裁史证明:在原则问题上,坚守比妥协更有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属于古巴,更属于所有坚守正义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