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大量印人民币,去美国,去欧洲随便采购东西?其实理论上可以,比如你多印了100万亿人民币,很顺利的拿着人民币去美国买了一大堆的农产品、芯片、武器装备、医疗设备回来,美国也很顺利的收下了人民币,但下次美国采购中国的服装、家用电器、手机、半导体的时候,也全部用之前收下的人民币支付,问题就会立刻暴露。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如果中国可以随便印人民币,然后拿着这些人民币去世界各地采购高端芯片、优质农产品和医疗设备,岂不是一举两得?好像这条路走通了,不仅能轻松满足国内需求,还能获得全球最优质的资源,直接让中国经济腾飞,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诱惑力? 但问题是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先说说最基本的问题,人民币作为一种货币,它能不能在全球广泛流通,关键是别人是否愿意接受,如果你拿着人民币去美国、欧洲这些地方买东西,人家首先会问:这钱我能用来干啥?他们不一定会接受人民币,因为全球很多交易都是用美元或者欧元结算,尤其是核心的技术、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都是美元定价,这就好比你在外国超市买东西,拿着人民币,人家可能会直接摇头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收美元。”这也是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加快,但目前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占比还不到5%,而美元稳稳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并不是说人民币不好,而是国际间的货币结算长期以来就是美元主导的结果,美元可以在全球流通,是因为美国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支撑,大家相信,拿着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总能找到可以买到的东西,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就算是在进步,特别是在和中国有紧密贸易关系的国家中,人民币的结算逐渐增多,但要想成为全球主流货币,还差得远。 再说说人民币如果被大规模印出来,那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如果把印出的人民币拿去采购美国和欧洲的商品,等这些商品回来后,人民币就会大规模流入国内,市场上的钱变多了,但商品数量没有增加,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飞涨,比如现在一瓶矿泉水2块钱,突然变成10块;猪肉、蔬菜价格上涨,日常开销一夜之间大幅增加,更严重的后果是,大家手里的钱虽然看着多了,但实际购买力却大幅缩水,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而且钱变多了,大家也不会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因为货币的价值在不断下降,于是这些多出来的钱就可能跑到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里,造成泡沫,房价和股价虚高,看着好像一片繁荣,但这些看似繁荣的市场并没有真实的价值支撑,最终泡沫破裂,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企业资产缩水,普通人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也会缩水,结果是经济受损,社会不稳定,最受影响的还是普通百姓。 这种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历史上早有先例,津巴布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2000年后,津巴布韦因为土地改革和农业衰退,外汇收入减少,政府为了应急就开始大量印钞,结果通货膨胀加剧,到2008年时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达到几百万百分比,钱的购买力几乎等于废纸,民众要带着麻袋去买一块面包,最后津巴布韦不得不放弃本国货币,转用美元,但经济依然无法恢复。 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才更稳妥呢?首先,人民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广泛的使用,必须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实体经济,不能仅仅依靠印钞,换句话说,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要建立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产业支撑和国际信誉上,只有大家认为中国的商品、技术有全球竞争力,人民币才可能成为一种可信赖的支付工具。 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逐步推动更多国家通过人民币结算,与此同时,要持续发展外贸,通过出口优质商品来积累外汇储备,逐步增加人民币的使用场景,随着更多国家对人民币产生信任,人民币的国际化就会慢慢深入人心,其实这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依赖一整套稳定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系,如果随便印钞,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大幅波动,国际市场就不会放心使用人民币结算,真正能让人民币走得更远的,是稳健的经济政策和持续发展的实体经济,只有当人民币背后有强大的经济和产业做支撑,其他国家才会放心地接受人民币。 总的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充满潜力,但不能单纯依赖短期的“投机”手段,最稳妥的方式是依靠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只有这样,人民币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稳步成长,最终实现其国际化的目标。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