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信源:海峡新干线11月10日发布) 熟悉王德峰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从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总是用贴近生活的观察戳中现实。这次的发言,也是源于他对身边现象的感触。 他在讲座中举了个例子:有次去菜市场,看到摊主为了多赚几块钱,把不新鲜的蔬菜泡在水里 “充新鲜”,顾客发现后理论,摊主却理直气壮:“大家都这么干,我不这么做怎么赚钱?” 还有朋友跟他吐槽,孩子班里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当班干部,私下给老师送购物卡、请吃饭,“就为了让孩子多些‘人脉资源’,完全不管这样会教坏孩子”。 这些看似 “小事”,却成了王德峰教授口中 “纵欲汹汹” 的缩影。 他说:“不是说追求功利不对,人要生存、要发展,肯定需要物质基础。但现在很多人把‘功利’当成了唯一目标,为了钱、为了利益,能把‘道义’抛在脑后 —— 商家卖假货、学者抄论文、职场搞内卷,甚至亲戚朋友之间都能因为一点利益闹得反目。” 他还提到,有次给学生上课,问大家 “毕业后想做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 “找个高薪工作”“进大厂拿高薪”,很少有人提 “想做有意义的事”“想为社会做点贡献”,这让他既无奈又担忧。 从社会学角度看,“功利主义” 本身是中性的,它强调 “追求最大幸福”,但健康的社会需要 “功利” 与 “道义” 平衡 —— 道义是底线,能防止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功利是动力,能推动社会发展。 比如企业家赚钱是功利,但坚守 “不造假、不坑消费者” 的道义,才能走得长远;个人找高薪工作是功利,但坚守 “不摸鱼、不损害他人利益” 的道义,才能赢得尊重。 而一旦 “重功利、轻道义” 成为普遍风气,社会信任会被破坏,大家互相提防,最终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王德峰教授的话之所以 “振聋发聩”,是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 “心里清楚却不愿承认” 的现实。 比如现在网上常见的 “流量至上”—— 有些博主为了涨粉,编造虚假故事、炒作负面话题;有些商家为了销量,夸大产品功效、搞虚假宣传。 还有职场上的 “精致利己主义”—— 有人为了升职,抢同事的功劳、打小报告;有人为了不被裁员,故意排挤新人,“只要自己好,不管别人怎么样”。 但王德峰教授并没有只 “批评”,他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要改变这种风气,得从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比如商家不卖假货,是守道义;家长教孩子‘诚实比成绩重要’,是守道义;职场上不搞小动作,靠实力说话,也是守道义。当越来越多的人把‘道义’当成底线,民风自然会慢慢变好。” 他还举了个正面例子:有次去云南旅游,看到一个小饭馆的老板,因为当天的食材不新鲜,宁愿关门歇业,也不卖给顾客,“老板说‘赚少点没关系,不能让顾客吃坏肚子’,这就是守住了道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才是社会的希望”。 这番话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有网友评论:“王教授说出了我的心声,现在太多人太浮躁了,眼里只有钱,忘了做人的根本。” 还有网友分享:“我爸妈开了个小超市,从不卖过期食品,哪怕亏点钱也要把过期的东西扔掉,他们常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这就是王教授说的‘道义’吧。” 也有年轻人留言:“听了王教授的话,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后找工作,不光要看薪资,还要看这份工作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其实王德峰教授的担忧,也是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一个民族的 “民风”,就像一个人的 “品格”—— 品格好的人,能赢得尊重;民风正的民族,才能 “内安外立”。 而 “正民风” 从来不是 “大口号”,而是藏在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里:买东西不贪小便宜、做生意不坑人、与人相处讲诚信。 就像王德峰教授说的:“每个人多一点‘道义心’,少一点‘功利心’,社会就会慢慢变好,民族也才能走得更远。” 你怎么看待 “重功利、轻道义” 的现象?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 “守道义” 的小事?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一起为 “正民风” 出点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