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印度是个产钢大国,为何说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我来告诉大家真相,其实印度钢铁和相关行业本身就很奇葩。 (信源:新浪财经——印度钢铁产量全球第二,含金量有多高?) 很多人以为 “产钢多 = 工业强”,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印度的 1.2 亿吨钢产量里,有近 40% 是 “海绵铁”—— 这东西不是咱们平时说的 “钢材”,而是炼钢的中间原料,质地疏松像海绵,得再加工才能变成能用的钢材。 而且印度的钢铁厂大多是小作坊式的 “电弧炉钢厂”,靠回收废铁炼钢,规模小、能耗高,生产的大多是螺纹钢、线材这类低附加值产品。 像汽车用的高强度钢板、造船用的特种钢,印度自己根本造不出来,每年得花 80 多亿美元从中国、日本进口。 去年有个新闻特别典型:印度塔塔集团想造本土电动汽车,结果发现国内没有能生产汽车钢板的工厂,只能从中国宝钢进口,光运输成本就比中国车企高 15%。 塔塔集团的工程师无奈吐槽:“我们能炼出钢,却炼不出能用在汽车上的钢,这算哪门子产钢大国?” 这里给大家科普个关键知识:工业化不是 “单一产业堆产量”,而是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既要有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重工业,也要有能消化这些产品的下游产业(比如汽车、机械、造船),还要有配套的技术研发、物流运输体系。 比如中国,不仅能炼特种钢,还能靠这些钢造高铁、大飞机、航母,下游的汽车、家电产业又能反过来拉动钢铁需求,形成 “良性循环”。 可印度呢?钢铁行业和下游产业完全 “脱节”。 印度钢铁行业的 “奇葩” 还体现在 “就业与效率” 上。 印度钢铁行业雇佣了近 200 万人,可人均钢产量只有 60 吨 / 年,还不到中国钢铁工人的 1/3。 为啥?因为印度很多小钢厂还在用 “人海战术”—— 没有自动化生产线,靠人工搬废铁、控制熔炉温度,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危险。 去年印度贾坎德邦的一家钢厂发生熔炉爆炸,就是因为人工操作失误,导致 3 名工人死亡,可这样的事故在印度每年都要发生好几次。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钢铁行业还 “拖了下游产业的后腿”。 印度的机械制造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很大原因就是 “用不上好钢”。比如印度的拖拉机厂,因为买不到高强度钢材,生产的拖拉机载重只有中国同类产品的 70%,还特别容易坏。 有农民抱怨:“中国拖拉机用 5 年都不坏,印度拖拉机用 2 年就到处生锈,还不是因为钢材质量差?” 印度政府不是没意识到问题。2019 年推出 “印度制造” 计划,想花 1000 亿美元升级钢铁行业,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果 5 年过去了,只建成了 2 座钢厂,还因为征地问题、环保抗议停了好几次。 印度环保组织经常抗议建钢厂,说 “钢厂污染水源、破坏农田”,可他们没意识到,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厂,印度永远也没法摆脱 “靠进口高价钢材” 的命运。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印度的基础设施撑不起钢铁产业升级。 要炼特种钢,得有稳定的电力供应、高质量的铁矿石和煤炭,可印度的电网经常停电,铁矿石品位只有 55%(中国大多是 65% 以上),煤炭还得从澳大利亚进口。 去年印度钢铁协会统计,印度钢厂因为缺电、缺原料,平均开工率只有 65%,比中国的 85% 低了一大截。 现在再看 “印度为啥没完成工业化”,答案就很明显了:印度只在钢铁产量上 “凑够了数”,却没解决 “炼什么钢、怎么用钢、怎么配套” 的核心问题。 就像一个学生,数学考了 90 分,可语文、英语都不及格,总分还是上不去。印度的钢铁行业再怎么堆产量,只要下游产业跟不上、技术不升级,就永远成不了 “工业强国”。 这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工业化从来不是 “一蹴而就” 的,得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链配套,踏踏实实做好每一环。 光靠 “堆产量” 装门面,最后只会像印度一样,沦为 “产量大国,质量小国”。 你怎么看待印度的钢铁行业?觉得印度未来能完成工业化吗?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一起说说这背后的工业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