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

红楼背疏影 2025-11-11 18:12:02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让人惊讶,此人的智慧非常不一般!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仁川登陆后势如破竹,麦克阿瑟宣称“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美国高层普遍陷入狂热。唯有国防部长马歇尔提出不同意见:“中国绝不会坐视朝鲜沦陷,参战风险极高。” 1950年仁川登陆的战术成功让华盛顿陷入狂热,总统杜鲁门公开表示“朝鲜问题即将解决”,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着手规划战后驻军方案。 态度最为嚣张的是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他在东京总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军队若参战,必将付出惨重代价。”这种狂热有实际军事优势作为支撑,当时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地面部队坦克数量为朝鲜人民军的10倍,且刚经历二战锤炼,士气高昂。 在多数人被胜利冲昏头脑时,马歇尔于9月27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观点:“我们必须假定中国会介入,鸭绿江并非军事分界线,而是政治红线。” 他当场出示两份关键文件:一份是中苏同盟条约副本,其中明确规定“一方受侵略时另一方需提供援助”;另一份是美军情报部门关于“中国东北集结30万大军”的侦察报告。 更为关键的是,他提醒在场人员:“1946年我调停中国内战时,曾亲眼目睹共军的战斗力,其擅长穿插战术,且具备顽强的战斗意志。” 作为二战期间的美军总参谋长,他指挥过诺曼底登陆等大规模战役,对陆地战争的复杂性有着深刻认知。更重要的是,1945-1947年他以美国总统特使身份调停中国内战,曾多次实地考察解放军部队。 1947年的秘密报告中,他写道:“中共军队的组织能力和战术素养,远超国民党军队,其基层指挥官的决断能力尤为突出。”这种对中国军队的了解,是麦克阿瑟等“太平洋战场派”将领难以比拟的。 马歇尔对“战争规模控制”的坚持,集中体现了其战略智慧,10月15日,杜鲁门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后者信誓旦旦保证“中国不会参战”,杜鲁门随即批准美军越过三八线。 马歇尔得知后,当日便向杜鲁门发送急电明确反对:“即便要向北推进,也应在鸭绿江以南建立缓冲地带,且不得轰炸中国境内目标。” 他还提出具体方案:由南朝鲜军队担任前锋,美军主力留守后方,避免与中国军队直接冲突。该建议最终被杜鲁门以“影响军队士气”为由驳回。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连夜穿插至美军后方,将“联合国军”分割包围。消息传至华盛顿,白宫陷入慌乱,杜鲁门紧急召开会议。 此时马歇尔保持冷静,拿出预先准备的预案:“立即命令麦克阿瑟收缩防线,放弃占领朝鲜全境的目标,坚守三八线即可。” 他同时对部分高官提出的“使用原子弹”主张提出反对:“在中国大陆投放原子弹将引发苏联介入,导致全球战争,欧洲防线也将随之崩溃。” 当时美国高层确实存在“核打击”的激进论调,麦克阿瑟甚至直接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轰炸中国东北机场的计划。正是马歇尔的坚决反对,加之他引用二战期间“原子弹使用对国际格局影响”的分析,促使杜鲁门最终否决该计划。 后续解密的《马歇尔私人日记》显示,他当时写道:“朝鲜是一处战略陷阱,美国核心利益在欧洲,不能因朝鲜问题输掉冷战全局。”这种地缘战略全局观,在同时代美国政客中极为罕见。 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解职后,共和党激进派将不满指向马歇尔,国会众议院发起弹劾提案,指责他“预判失误导致美军遭受损失”。 在参议院听证会上,马歇尔未进行情绪激动地辩解,而是出示了三份关键证据:1950年9月至10月间12份关于中国军队调动的情报简报(其中8份被麦克阿瑟忽视)、美军越过三八线前后的战损预估对比表、欧洲盟军司令部关于“兵力空虚”的紧急报告。 当议员质疑他“低估美军战斗力”时,他反问:“截至1951年4月,美军已伤亡3.6万人,若这一数据仍无法证明风险存在,何种伤亡规模才能说明问题?”这番话使得弹劾提案以67票反对、28票支持的结果被否决。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马歇尔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这场战争的核心教训,在于我们误判了一个国家捍卫主权的决心。”新华社后续回顾朝鲜战争时,也曾提及马歇尔这一感慨,称其“是少数能够跳出霸权思维审视问题的美国高层”。 与麦克阿瑟“圣诞节攻势”的断言相比,马歇尔的判断始终围绕两个核心:一是中国的战略底线不可触碰,二是美国的全球利益需保持平衡。这两点判断,既避免了战争升级为全球冲突,也为美国保留了冷战主导权。 回望这段历史,马歇尔的价值不在于他作为“美国的战略家”身份,而在于他展现了理性决策的重要意义——在战争狂热氛围中,不被情绪左右,不被局部胜利迷惑,始终以全局数据和历史经验为决策依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