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 “绝大部分工作都不需要什么能力,你之所以没有办法找到好工作,不是因为这个工作你干不了,而是你进不去,你进去了,你就会发现,工作内容也就那样,非常普通,可惜的是,你没有进去的敲门砖。” 我盯着招聘启事上“要求熟练掌握编程”那行字,手心的汗浸湿了简历。隔壁工位的陈姐探头看了一眼:“别担心,进去后就是整理表格。” 三年前我还在送外卖。有次给科技园送餐,看见落地窗里穿着体面的年轻人端着咖啡。那天我在寒风中算了算,他们一杯咖啡的钱够我送五单。 最讽刺的是现在。我坐在曾经仰望的办公室里,每天的工作是把同事写好的代码复制粘贴。组长说这叫“流程优化”,其实我知道,是因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根本不让我碰。 上周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名牌大学毕业,整天战战兢兢。我教他使用内部系统时,他悄悄说:“王哥,您真厉害。”那句话像根针,扎在我偷偷记满基础指令的笔记本上。 昨天加班到深夜,发现副总在茶水间吃泡面。他松了松领带说:“别告诉别人。”我们聊起来,原来他年轻时在工地搬过砖。“那时候,”他苦笑,“连办公楼的门都进不去。” 转折发生得很偶然。公司系统故障,整个部门束手无策。我想起送外卖时认识的技术员老周,半夜打电话求助。他远程指导我输了几行代码,危机解除。 第二天副总找我谈话。他桌上放着我的档案:“你认识周工?他是我们想挖的人才。”原来老周是某领域的技术大牛,只因学历只有中专,始终被挡在门外。 现在公司新增了“特殊技能通道”。老周成了特聘顾问,我调到了技术支援部。有次酒醉,老周红着眼圈说:“老弟,咱们都是绕路进庙的香客。” 今天面试新人时,有个男孩紧张得打翻水杯。我递纸巾时说:“没关系,我第一次来这栋楼是送外卖的。”他突然就不抖了。 下班时路过曾经仰望的落地窗,现在能从里面看见霓虹灯的倒影。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那些送外卖记住的小路,那些被拒绝练就的韧性,原来都是看不见的敲门砖。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围墙:里面的人觉得工作平常,外面的人觉得门槛高不可攀。但就像溪流总能找到入海的路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站在哪边,而在于你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入口。 庄子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我们总是追逐那些被社会标榜为"有用"的资格证明,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实际能力。 就像很多岗位要求的学历证书,与其说证明能力,不如说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能力往往在工作中默默生长,却被挡在了门槛之外。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他们并非缺乏才能,而是被困在了一个看重标签胜过实质的系统中。这种绝望不在于无法胜任工作,而在于连证明自己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道德经》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职场中真正的能力往往体现在默默解决问题的人身上,而非那些空有证书却眼高手低者。 很多看似光鲜的职位,其核心工作内容可能朴实无华,需要的不是高深理论,而是踏实肯干的态度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白居易诗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现行招聘机制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去真正"辨材"。简历筛选、学历门槛这些简单粗暴的筛选方式,可能让许多需要时间展现价值的人才被埋没。 真正的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显现,可惜很多人等不到那个机会。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现实中,知(学历)与行(能力)常常被割裂。 很多人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能力,而许多有能力者却因缺少那一纸文凭而被拒之门外。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有实践能力者获得展示的机会,让有理论知识者得到实践的舞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很多人连"苟全"都难以实现。 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缺少那块被认可的"敲门砖"。 这种困境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究竟是在选拔人才,还是在选拔符合特定标准的人? 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面对固化的招聘门槛,我们需要有勇气开辟新的路径。通过持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展现独特价值,或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重要的是不因一时受阻就否定自己的潜力。 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而非拥有标签。虽然现实中的门槛确实存在,但真正的能力终会找到展现的窗口。 与其抱怨门槛过高,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其羡慕门内的风景,不如踏实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菜根谭》所说:"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职场中那些看似光鲜的职位,其工作内容往往平淡朴实;而那些被忽视的基础岗位,反而可能蕴含真正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站在什么位置,而在于如何在现有位置上活出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