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 - 12 - 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回国自然没问题,祖国永远是同胞们温暖的避风港。不过,回来的人得心里有数:别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砸着中国的碗,还张口闭口就说别国比自己国家好。这些年的文化渗透,的确让一些人迷失了本心,忘了自己的祖宗 机场里拖着行李箱快步疾走的身影里,藏着太多细碎又真实的心思。有常年在日打零工的大叔,攥着皱巴巴的机票反复核对登机口,指腹磨过票面上“中国”二字时格外用力,他在异国餐馆后厨熬了八年,见过太多冷眼,此刻满脑子都是老家院子里的菜畦,哪还顾得上曾经羡慕的“国外便利”;有留学数年的年轻人,曾经总在社交平台晒日式街道的整洁、便利店的贴心,如今慌慌张张往包里塞常用药,排队时听见同胞说“还是回家踏实”,眼眶悄悄发热,终于懂了他乡再光鲜,终究抵不过故土的安稳。可人群里也飘着刺耳的抱怨,有人一边催着同伴快走,一边撇嘴吐槽“国内办事哪有这边顺”,这话像根小刺扎人,偏又戳中了这些年文化渗透最隐蔽的痛点——不是别国真的无可挑剔,是他们早被片面的吹捧蒙了眼,丢了看自家好的眼光。 这些年的文化渗透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讲,藏在动漫台词的隐性引导里,躲在博主刻意剪辑的“国外完美日常”中,更扎根在部分人薄弱的民族认同里。早在上世纪日军侵琼时,就曾专门设机构推殖民教育,强教日语、灌“共荣”理念,想摧毁国人的文化根脉,让民众沦为顺民,如今的渗透换了外衣,本质仍是想模糊我们的民族立场。偏偏有些人心甘情愿往里跳,总说日本街道无垃圾,却忘了上海花三十年攻坚旧改,130万户居民告别“拎马桶”的日子,老弄堂里装起独立厨卫,精细化治理藏着民生温度;总夸国外政务高效,却看不见重庆搞“一体智办”,2800多项政务能指尖办理,85个民生场景“一件事一次办”,基层网格员靠智能终端就能快速解民忧。他们捧着国内父母寄来的家乡腊味,转头说“还是国外食材安全”;享受着祖国撤侨时的优先保障,黎巴嫩局势紧张时,祖国48小时内海空联动接回同胞,他们却转头吐槽“国外更安全”,这般双标,忘了自己吃的每一口安稳饭,都是祖国一点点拼出来的。 1937年12月13日的警钟从不敢忘,日军攻入南京后六周里,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倒在屠刀下,燕子矶江边的扫射、草鞋峡的焚尸,30多万冤魂的苦难,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痛。当年先辈拼尽全力护家国,如今祖国日渐强盛,能在危难时接同胞回家,能把老旧小区改造成宜居家园,能让移动支付、高铁出行惠及千家万户,这份安稳从不是凭空来的。可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被文化渗透磨掉了民族底气,连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都说不全,却能精准报出日本多款零食的产地;对国内城市的进步视而不见,却对国外的零碎优点奉若神明,说到底,是忘了自己的根在哪,忘了祖宗辈是在这片土地上扛过苦难、拼过生路,才换来如今的岁月静好。 出去见世面从不是错,可见过世面该是学会理性看待差异,而非盲目贬低故土。真正清醒的人,会看见日本的精致,也能认可国内的烟火气;会欣赏国外的优势,更会珍惜祖国的成长。那些一边吃中国饭、一边砸中国碗的人,本质是丢了感恩之心,失了民族立场,忘了祖国永远是避风港,却从不是无条件包容忘本者的温室。你可以喜欢国外的文化与生活,但若连生你养你的土地都不尊重,连先辈的苦难都记不住,这样的“回归”,终究少了份应有的敬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