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

曼彤说世界 2025-11-22 02:45:13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谁都清楚,纽约时报历来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多带偏见,要么刻意放大发展中的问题,要么弱化中国取得的成就,这次能直白承认中国顶住施压、强势反制,说白了是事实捂不住了——毕竟数据不会说谎,现实更容不得粉饰,连偏向西方语境的媒体都没法再睁眼说瞎话。2018年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一口气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最高25%关税,当时西方舆论一片唱衰,说中国出口会断崖式下跌、经济增速会被腰斩,可结果狠狠打了脸:中国没慌着硬刚,一边针对性对美国大豆、玉米、能源等优势商品加税,精准打击美国农业和能源州利益,倒逼农场主、能源企业扎堆游说政府;一边转头拓宽海外市场,深耕东盟、欧洲、拉美,把输美订单分流到其他区域,东盟连续6年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全球出口总额同比还涨了5.2%,反倒是美国企业遭了殃,进口中国商品成本飙升,最后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2022年通胀率飙至40年新高,美联储被迫连续加息11次,既引发本土银行业危机,又拖累企业投资,好好的经济被自己折腾得进退两难。 更让美国被动的是,喊了好几年的“供应链脱钩”,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中国。全球近70%的锂电池产能、80%的光伏硅片产能、50%以上的高端家电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美国近年全力推新能源转型,想摆脱对华依赖,结果本土建厂处处碰壁:缺核心技术,正极材料、电池隔膜等关键部件没中国企业成熟;缺产业配套,连生产所需的特种钢材都要进口;缺熟练工人,本土蓝领断层,招工难还得付高额薪资,算下来本土锂电池成本比中国高50%以上。美国车企特斯拉、通用试过换供应商,试产后成本涨30%,销量直接下滑,最后只能乖乖回头续约,所谓“脱钩”成了自欺欺人的笑话,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关键供应链的主导权,让美国的施压失去了杀伤力”。 美国落到这步,从不是临时准备不足,是几十年资本逐利种下的恶果。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资本眼里只剩短期利润,觉得制造业辛苦赚得慢,纷纷把工厂迁到中国、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本土只留金融、科技等赚快钱领域,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跌到如今8%左右,大量工厂倒闭,锈带地区蓝领失业成常态。等后来想重建制造业,才发现根基早空了:技术断层,老工匠退休没新人接班;供应链断裂,配套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外迁;资本没耐心,没人愿投巨资等三五年回本。拜登政府推的520亿芯片法案、420亿新能源补贴,看着力度大,实际大半资金被企业挪用,要么存银行吃息,要么投股市炒作,真正建厂投产的不足三成,“制造业回归”不过是喊给选民听的口号。 中国能顶住施压还强势反制,靠的从不是运气,是多年深耕制造业、完善供应链的积累。贸易战倒逼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芯片、光伏加速突破,中低端芯片自给自足,高端制程持续进步,新能源汽车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直接抢占美国本土市场;供应链上,中国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链条,响应速度、成本控制、产能规模全球顶尖,美国找替代者,盟友里没一个能接得住——欧洲产能不足,东南亚技术落后,印度配套不完善,最后陷入“想脱钩脱不了,想反制没实力”的尴尬。 纽约时报的直言,不过是戳破美国外强中干的假象:所谓“全方位施压”,没打垮中国,反倒暴露自身产业空心化、资本短视的致命问题;中国的反击,是基于实力的底气,更是对霸权施压的有力回应。实力差距藏在供应链里,底气写在产业升级成绩单上,美国再想靠霸权压制中国,显然已行不通。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7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