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议会警告:在对华发出缓和信号后,中国半年都没有回应,接下来不排除采取其他行动! 真是好笑,明明是自己主动想修复关系,结果因为没得到回应就要恼羞成怒。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回头看看从今年 5 月开始,立陶宛高层到底做了些什么。 今年 5 月中旬,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一场面向国内工商界的座谈会上提到,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市场。 立陶宛之前跟中国的经贸合作里,农产品、制造业产品都有不错的出口成绩,现在这种 “僵着的状态” 对双方都没好处,希望能跟中方恢复官方层面的对话,哪怕先从经贸领域的小合作开始谈也行。 这跟他前几年要么避谈中国,要么跟着西方调子提 “挑战” 的态度,明显不一样。 没过多久,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变了口径。 以往他在欧盟相关会议上,总爱把立陶宛和中国的分歧挂在嘴边,甚至偶尔会附和一些对中国的不实指责。 但今年 6 月初,他在欧盟外长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被问到中立关系时,说的是 “我们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中国沟通,双方有分歧很正常,关键是要通过对话找解决办法”,还特意提了一句 “立陶宛重视中国市场的潜力”。 到了 7 月,立陶宛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莫图扎斯走得更远。 他在国内一场外交政策听证会上直接呼吁政府,别光靠 “说话” 示好,得有实际动作 —— 比如先梳理一下 2021 年之后停滞的对华合作项目,主动跟中方相关部门对接,哪怕先恢复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检疫合作也好。 短短两个多月,立陶宛三位核心政要接连放软话,频率和态度转变的幅度,都是过去几年里没见过的。 可为什么立陶宛突然这么着急想跟中国缓和关系?其实自打闹掰之后,立陶宛这几年实实在在的困境。 2021 年的时候,立陶宛不顾中方反对,允许台湾当局在当地设立所谓 “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直接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也打破了两国建交时的约定。 中方随后就把中立外交关系降到了代办级,简单说就是官方沟通渠道大幅减少,之前谈好的不少合作也跟着停了。 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出口。 立陶宛的乳制品在欧洲还算有名,之前对华出口每年能带来差不多 2 亿欧元的收入,占它乳制品出口总额的 8% 左右;还有野生海捕的水产品,像鳕鱼、鲽鱼这些,中国市场之前能消化掉它近三成的产量。 关系一僵,这些产品的对华出口基本就断了,奶农们的牛奶只能积压,渔民的鱼卖不出去,价格跌了不少,不少小农场和渔业公司都快撑不下去了,去年还有过好几次奶农抗议,要求政府解决对华出口问题。 不止农产品,木材加工行业也受了影响。 立陶宛的实木家具和木材半成品,之前中国是第三大买家,每年订单量能稳定在 4000 万美元左右。 2021 年后订单直接少了四成,国内不少木材加工厂只能裁员,有的甚至关门。 更麻烦的是,立陶宛后来还退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 “17+1” 合作机制,这意味着它失去了很多中欧合作的项目支持 —— 比如之前能拿到的铁路升级补贴、物流枢纽建设资金,都没了着落,国内不少基础设施项目进度也慢了下来,老百姓抱怨声越来越多。 2024 年 12 月,立陶宛新政府上台,总理帕卢茨卡斯一开始还想硬撑,在施政报告里把中国列为 “需要警惕的安全挑战”。 可没过三个月,国内的反对声音就压不住了:工商界天天找政府请愿,中间党派在议会里也频频施压,说再这么跟中国僵着,经济只会更糟。 帕卢茨卡斯私下跟身边顾问聊的时候,也承认过 2021 年让台湾设代表处那事儿 “太冲动,把经济路堵死了”,这话后来被立陶宛当地媒体曝光,更是让他不得不加快调整对华政策的节奏。 可即便立陶宛高层频频示好,中方这边却一直没什么回应,既没安排官方会谈,也没重启之前停滞的合作项目,这种 “沉默” 让立陶宛议会越来越焦虑。 但中方的沉默,其实也不难理解。 立陶宛虽然嘴上说要改善关系,可之前做过的那些损害中方利益的事,至今没看到实际的纠正动作。 比如 2021 年 5 月,立陶宛议会还通过过一个决议,无端污蔑中国新疆地区存在所谓 “种族灭绝”,这种毫无事实依据的抹黑,至今没被撤销,也没人出来道歉;2024 年 11 月,立陶宛还无理由把中国驻立代办处的几位外交人员列为 “不受欢迎的人”,要求他们限期离境,这本身就是违反国际法和外交惯例的事,之后也没见立陶宛有任何补救措施,比如恢复中方人员的正常工作条件。 在外交上,“行胜于言” 是基本的原则。 如果只是嘴上说要缓和,却不纠正之前的错误,不拿出实际行动证明诚意,中方自然不会轻易回应 —— 毕竟之前吃过一次亏,总不能再让对方 “说一套做一套”。 国际上不少观察家也说,立陶宛要是真想来真的,首先得在一个中国原则上亮明明确态度,撤销那个错误的涉台机构,再纠正之前的不实言论,这些才是修复关系的基础,光靠 “喊话” 肯定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