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征战一生,手下从未出过叛将,原因其实很简单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手下不是藏着二心就是临阵倒戈,可他一个起兵时被人追得四处逃窜的落魄贵族,硬是把一支松散的队伍打造成了铁桶般的忠诚之师,连义父王罕、结拜兄弟札木合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他却能让将士们死心塌地跟着打天下,其实原因真的很简单 —— 他把部下当兄弟,用真心换来了一辈子的忠心。 草原上的汉子最实在,要么图利,要么图情,而成吉思汗把这两样都给得明明白白。别人用人看门第、看部族,他偏不,只要你有本事、够实在,哪怕是敌人他也敢重用。 就说那个大名鼎鼎的神箭手哲别,原本是敌部泰赤乌的人,在战场上一箭射伤了成吉思汗的战马,按说被俘后必死无疑。可当成吉思汗问是谁射的,哲别不光坦然承认,还硬气地说 “要杀便杀,若留我性命,必为你赴汤蹈火”。 换了别人早一刀砍了,成吉思汗却哈哈大笑,觉得这是条汉子,当场赐名 “哲别”,直接让他带兵。后来哲别跟着他横扫欧亚,立下无数战功,到死都没动过二心,这份忠诚,不就是被这份不计前嫌的信任换回来的吗? 不光信任,成吉思汗还特别 “护犊子”,打胜仗得来的金银财宝、牛羊绸缎,他从来不会自己独吞,全部分给手下将士。 反观他的义父王罕,打赢了仗就把最好的战利品留给自己和亲信,手下只能喝点残羹冷炙,时间久了人心自然就散了。还有札木合,不仅吝啬,还特别残暴,打了胜仗居然把投靠成吉思汗的部下活活煮死,这样的人谁愿意跟着? 后来十三翼之战后,光是札木合手下就有四十四名部将跑来投靠成吉思汗,其中二十三个人后来都成了开国功臣,当上了千户,这就是最实在的对比 —— 跟着成吉思汗,有奔头、有尊严,谁还愿意叛逃? 更难得的是,成吉思汗懂共情,他真的把将士们的疾苦放在心上。草原行军有多苦?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割人,不少士兵冻得手脚开裂,他看到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受伤的士兵披上,还亲自生火给他们取暖。 大将木华黎病重时,他正在西征的路上,一听说消息立刻停止进军,星夜兼程赶回去,握着木华黎的手哭着说 “我还没完成大业,你怎么能先走”。 这份真情实感,比任何金银财宝都让人动容。还有那个叫巴歹的牧马人,当年札木合带着十三部联军要来偷袭,是巴歹冒着生命危险跑来报信。 成吉思汗记着这份恩,不仅把自己的衣服给巴歹穿,还一直信任重用他,让他从一个普通牧马人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你想想,跟着这样一个肯为你着想、不摆架子的首领,就算吃苦受累,心里也暖乎,怎么可能背叛? 他的军规也透着人情味,却又赏罚分明。战场上谁要是遗弃伤员,整个小队都要受重罚;十夫长要是丢下同伴被俘,也得严惩不贷。这不是苛刻,是让大家知道,跟着他打仗,绝不会被抛弃,大家是同生共死的兄弟。 而对忠诚有功的人,他的赏赐更是毫不含糊。者勒蔑当年在战场上为他吸吮颈血救命,还赤身潜入敌营偷马奶酒给他解渴,成吉思汗记了一辈子,后来封他为千户,还赐给他 “九罪不罚” 的特权,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可要是犯了错,就算是亲族也绝不姑息,他的叔父答里台私自侵吞战利品,他当着众人数落完就鞭笞惩罚,还把他赶出营帐;女婿忽察儿违反军纪,直接被罢免职务降到普通士兵。 这样赏罚分明,大家心里都有数:忠诚就有好处,背叛没有好下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心里服气。 他还打破了草原上的血缘壁垒,搞了千户制,不管你是牧马的、牧羊的,还是异族的工匠、谋士,只要有能力就能上位。 契丹的耶律楚材、中亚的塔塔统阿、汉人的张柔,这些异族人才都在他手下得到重用,朝堂上穿着各种服饰、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济济一堂,只为了同一个目标打拼。 这种不分出身、唯才是举的氛围,让很多原本没机会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好好干,就能出人头地,自然会对成吉思汗忠心耿耿。 其实说到底,成吉思汗能四十年无叛将,根本不是靠什么高深的驭人之术,就是最简单的真心换真心。他不把部下当工具,而是当兄弟;不吝啬财富,愿意和大家共享战果;不猜忌多疑,敢于放手重用;不忽视疾苦,懂得体恤下属。 草原上的汉子最讲义气,你对他好一分,他就还你十分。王罕吝啬多疑,札木合残暴自私,他们把部下当成自己往上爬的垫脚石,最后众叛亲离也是必然。 而成吉思汗把部下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绑在一起,让大家觉得跟着他,不仅能过上好日子,还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样的首领,谁舍得背叛? 四十年无叛将的奇迹,从来不是靠强权压迫出来的,而是靠真心浇灌出来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你掏心掏肺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对你忠心耿耿。 成吉思汗用一生证明,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让别人怕你,而是让别人真心敬你、服你、愿意跟着你。这样的道理,不管是古代打仗,还是现在做人做事,其实都一样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