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西藏。毛主席是西藏的真活佛。 一九五零年秋,昌都枪声一停,西藏这块高原就站在了岔路口。 藏军主力在昌都被全歼,只剩下几个代本带着残部四散,已经打不起像样的仗。 军内估算,再出两个团,顶多一个师,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就能打到拉萨,把全西藏用炮火推一遍,这种算账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昌都战役一结束,进藏部队主力反而奉命撤到甘孜休整,中央人民政府一边按兵不动,一边再次给西藏地方政府递去和平谈判的电报,说希望商量一个“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 这一反常的慢,是有铺垫的。 新中国刚成立,这个国家既是一块整体,又是多民族发展极不平衡的拼图。 包括西藏在内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看作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不能谈价钱。 可西藏有完整的宗教体系,有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硬按一套办法砸过去,很容易赢眼前的仗,未必能稳后面几十年的局。 毛主席心里清楚这一点,所以宁肯放缓一步,换一条路走。 谈判桌上摆着三摞文件。 中央一方拿出的是西南局拟定的“十大政策”,西藏代表团进京后又提五点方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和堪布会议厅也端出自己的方案。 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把几摞纸一条条对照,能接的就接,接不上的地方再琢磨。喇嘛未来的地位,原先“十大政策”里并没有写进去,是西藏代表团到北京之后专门提起的担心。 中央觉得这话有理,不处理好,噶厦那边心里总有个疙瘩,可又不适合写进正式条文,当时的折中,是做了一份单独的备忘录,把这件事记清楚。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这天,北京城里另一摞更厚的文件摆上了桌。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字,名字长,内容分十七条,所以后来大家都叫它《十七条协议》。 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各界负责人坐满一排。 朱德在会上直截了当,说这份协议符合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对帝国主义势力是一场严重失败。 签完字,气还没缓下来,丰泽园里又接着开了一场小会。 下午,李维汉和张国华把谈判经过向毛主席细细说了一遍。毛主席先肯定,说“你们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紧接着又提醒“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要靠我们的努力”。 他特别叮嘱张国华,进藏以后,凡事要先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所有工作要慎重,要稳。 临别时,张国华举手敬礼准备告退,毛主席摆摆手,说“不用啦”,亲自送到门口,左手在他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右手握得很紧,叫他“江西老表”,一句“山高水险,路途遥远,要多珍重”,末了又把那句话压得很重:“要把西藏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第二天,中南海怀仁堂换了一种热闹。 五月二十四日下午,阿沛·阿旺晋美等西藏代表团成员,还有额尔德尼一行,在这里见到了毛主席。按藏地礼数献上哈达,又捧出一面锦旗,锦旗上用藏文和汉文绣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几个字。 当天晚上,怀仁堂灯火通明,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全都到了,专门为这份协议设宴庆祝。 席间,毛主席把几百年的旧账翻出来说:中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不团结,汉族和藏族之间矛盾多,西藏内部也不齐,这跟清朝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那一套,还有帝国主义一再挑拨,有着直接关系。 说到眼前,他把在座几方人轻轻一指:喇嘛领导的力量、班禅额尔德尼领导的力量、中央人民政府,现在能坐在一张桌子旁边,这种团结来得不容易,靠的是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之后,一步步磨出来的,这种关系,是兄弟般的团结,不是一方骑在另一方头上。 表态不止在酒桌上。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喇嘛专门致电毛主席,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强调要巩固国防,要把帝国主义赶出西藏,要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毛主席复电,感谢他为实行和平解放西藏协议所作的努力,并致以祝贺。纸面上的这几句话,给当年的选择又加了一层印证。 这一年五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和首都各大报在头版头条,用藏文和汉文全文刊载了《十七条协议》,标题下压着一篇社论,《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社论稿由毛主席亲自审订并作重要修改,把这份协议,说成西藏民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侵略和羁绊、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基石,把它看作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是藏族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