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近日,国家安全部一次性公布了9起日本涉华间谍案,很多人第一次看清,一张精心编织三十多年的巨网早已悄悄笼罩我们的生活。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其实从来没有因为战火的停止而淡出人们的视线。 2025年11月,一份国家安全部公布的案例汇总,把原本潜伏在暗处的风险一下子摆到了台面上。 随着9起日本涉华间谍案集中曝光,人们才意识到,那种过去以为只存在于国境线附近、出现在小说里的对抗,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城市办公楼、大学课堂,甚至孩子们每天翻看的教科书。 在这样的隐秘交锋里,最危险的并不是武器,而是伪装。 哪怕是一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人,也可能是潜伏几十年的“暗钉”,阿尾博政就是典型。 他曾被当成与中国学界多有往来的“经济学者”,不少人以为他是一位喜欢研究中国发展的老教授。 但事实上,他早年接受过日本自卫队系统训练,职业身份与学者完全不同。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以研究为名在中国不停奔走,四十多年里跑遍了许多敏感地区,甚至深入到新疆塔城一带。 每到一处,他都拍摄道路、铁路、营地等关键信息,而这些画面最后都成了外方判断我方部署的重要依据。 2016年被捕时,他已经八十多岁,却仍旧试图获取航空制造领域的核心资料,随身物品里赫然放着交易情报的证据。 与阿尾博政这种靠长时间踩点收集信息的方式相比,董郁玉案、郝某案所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更隐蔽、更“现代化”的渗透方式。董郁玉曾在媒体圈身份不低,是党报评论部负责人之一。 外界看他,是笔头硬、观点锐的评论员;但在调查中,他的文章与外部势力的议题配合得极其巧妙。 他会借某些社会现象,制造焦虑和对立,把自己塑造成“有独立见解的专家”,实则是在带节奏、打配合。像“秸秆焚烧导致雾霾”这种说法,一度被当成流行观点,其背后推动者之一,就是他。 很多读者并不知道,那些看似偶然出现的热点话题,其实是他刻意配合外部力量在推动。 而郝某的经历,则揭示了另一种“连环诱捕”。他2006年留学日本,初到国外,对方看似只是关心他、帮助他适应环境。真正提出“合作”要求的,却不是日本人,而是美国驻日使馆人员。 他沉迷于物质回报,一步步掉入陷阱,先是介绍无关紧要的小信息,之后发展到提供国家机密,而且是明知不能泄露却依旧继续。 最终,他出卖了五项机密级内容,在关键岗位上潜伏多年,不仅损害国家利益,还把风险带给了和他接触的同事。被判无期,几乎是他必然要承担的后果。 这些案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多年渗透体系的一部分。 从早年间的“乐善堂”“满铁调查部”开始,他们就在研究如何通过文化、教育和经济手段来掌控他国的信息。到了今天,这套方式已经变得更精细、更高科技,也更擅长利用人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