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设,建成后让泰国欲哭无泪。一辆贴着“测试中”的日本高铁,顶着“时速300公里”的名号,居然被摩托车轻松超车。 2015年,泰国在曼谷清迈高铁项目上做出了一个“高端”选择,日本,不少泰国政界人士认为,日本技术先进、品质可靠,加上两国关系稳定,这笔合作听起来稳妥得很。 可现实不是PPT,更不是日剧,一条全长670公里的高铁线,十年过去,连一段试运营都没搞定。 原本估算1730亿泰铢的预算,如今已经膨胀到让财政部都头疼,征地难、设计改、成本涨,再加上日本方面在适应泰国复杂地形和法律流程上显得手足无措。 日本工程团队的“按部就班”在泰国水土不服,反倒成了项目迟迟难产的主因之一,要命的是,这条高铁线还属于泰国自筹资金,日本不出一分钱,等于是泰国自己掏腰包买了个“日本梦”。 曼谷清迈高铁项目已经从“国家战略”变成了“财政负担”,而那辆“测试中”的高铁,成了这个项目最讽刺的象征。 就在日泰高铁还在纸面上徘徊的同时,中国参与建设的另一条中泰铁路早已动工推进,那就是曼谷廊开线,一期从曼谷到呵叻,已经动工并持续推进,二期呵叻到廊开也已完成规划,列入日程。 目标很明确:接入中老铁路,最终联通中国昆明,组成一条完整的泛亚铁路大动脉。 中国方案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性价比,整个项目预算大约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而且中国不仅提供技术,还提供融资和施工团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维全链条打包,泰国只需要配合征地,剩下的中国“包干到底”。 更重要的是,中泰铁路不是孤立项目,而是和中老铁路无缝对接,未来直接贯通中国西南,货运、客运双线并行,是真正能跑起来、用得上的高铁线。 而中老铁路的现实表现也给足了中国方案的底气:2021年底开通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货物运输突破了4000万吨,跨境运输让老挝成为“陆锁国变陆联国”的典范。 这不是吹牛,这是实打实的数字。 泰国两条高铁的“冰火两重天”,说到底,是中日两种发展模式在东南亚的一次碰撞。 日本模式看上去精细、讲究标准化,但对合作对象的适应能力差,一旦遇上政局变化、政策调整、征地困难等复杂变量,项目就容易卡壳。 更致命的是,日本多采用“技术输出+东道国自筹资金”的模式,缺乏风险共担机制,一旦出问题,东道国得自己兜底。 反观中国模式,讲究的是“接地气+打包式服务”,不仅技术成熟、造价可控,还能根据对方国家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推进策略。 比如泰国政治环境多变,从英拉政府到巴育,再到如今的赛塔政府,政策连续性说变就变,但中国项目依然能稳步推进,靠的就是务实合作和灵活应对。 中泰铁路的推进正是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体现,不是单纯输出高铁技术,而是打造一条“带得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道。 相比之下,日本更像是卖标准、卖技术,而中国是连人带车带路一起“上门服务”。 如果当年泰国选择的是中国承建曼谷清迈高铁,情况会不会不一样?没人能给出100%的答案,但看看廊开线的进度,看看中老铁路的成果,再看看被摩托超车的日泰高铁测试车,答案其实已经写在现实里了。 高铁项目不只是建一条铁路那么简单,它牵动的是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升级和民众出行体验。 一个方案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用得起、用得爽,远比“技术先进”更重要。而泰国显然在这一点上,交了学费。 当然,也不能说日本方案一无是处,只是它更适合资金充裕、执行力强、政策稳定的国家,对于像泰国这样资源有限、土地征用困难、政局多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种务实、灵活、高效的方式,更具现实意义。 泰国的高铁故事还没完,但已经足够让人反思。选择谁合作,不该只看谁穿西装更挺拔,谁讲英语更流利,而要看谁能真正落地、谁能一起扛风险、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未来的东南亚,注定是互联互通的时代,中泰铁路越跑越快,泛亚铁路网正逐步成型,区域合作的门越开越大,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