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国当提款机?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就在3天前,这组织还建议各国明后年会费涨20%,这摆明了是想让别人替美国补窟窿? 今年1月20日,当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那支笔落下时,全球卫生领域感受到了一阵寒意,随着一项行政令的签署,美国这棵曾经的大树不仅宣告再次"退群",更是直接切断了其庞大的资金供给。 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件的签署,更像是在世卫组织的账本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从数据上看,这个资金黑洞高达5.6亿到6.5亿美元。 日内瓦的财务人员恐怕是现在最焦虑的一群人,因为后果立竿见影:致力于让地球上最后一个脊髓灰质炎病毒消失的专项基金,瞬间蒸发了1.8亿美元;就连原本要给120个发展中国家做的基础卫生"体检"项目,也因为没钱不得不紧急叫停。 当家里的大金主突然甩手不干,作为"管家"的世卫组织本能的反应是把目光投向剩下的成员,在2月12日的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谭德塞并没有多少铺垫,直接抛出了一个试图填补这42亿美元预算周期的方案:给剩下的兄弟们涨价。 具体的数字是建议各国在2026到2027年将评定会费上调20%,在这个算盘里,中国显得尤为显眼。 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承担了约15%的会费份额,每年固定划拨近3亿元人民币,但在世卫高层眼中,这似乎还不够填补那个巨大的空缺。 最让人玩味的是,世卫组织似乎为这次涨价发明了一套新的考核逻辑,名曰"卫生援助贡献度"。这招听起来颇为高明,实则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中国在前几年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向全球输送了12亿剂疫苗,还有成百上千的呼吸机、显微镜,乃至上万名奔赴非洲一线建站的医疗队员。 这些原本属于急难时刻的自愿帮扶和情义之举,如今在新的算法下,竟成了衡量你"还有支付潜力"的标尺。 换句话说,因为你以前主动帮过忙,所以现在多摊派点钱给你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谁行善谁买单"的逻辑,难免让人感到一种错位的荒诞。 更棘手的是,这笔钱到底怎么花,并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账单,要知道,在世卫组织现有的账目结构里,有一项数据一直很扎眼:行政开支占比高达28%。 这接近三分之一的经费,并没有变成非洲孩子手臂上的疫苗,也没有变成边远地区的试剂盒,而是消耗在了日内瓦昂贵的总部薪资、会议差旅和日常运营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流向低收入国家的直接援助资金,竟然连总盘子的一半都不到。 其实关于资金去向透明度的问题,并不是没人提过,就在讨论涨价之前,中方代表就明确建议要公开每一笔资金的具体流向,特别是要搞清楚为什么总部花钱如流水,但这个合情合理的审计请求,却在会上遭遇了西方国家的联手阻挠。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边是高喊"穷得揭不开锅",急吼吼地要大家多凑20%的份子钱;另一边却是对内部那个可能漏财的巨大黑洞视而不见,甚至不仅不让查,还把审计的大门关得严严实实。 这种让剩下的人"硬扛"的做法,直接引爆了发展中国家的焦虑情绪,孟加拉国的代表直言不讳,现在国内经济都不稳,哪还有余钱给世卫涨会费,真要交这笔钱,只能从自家的医院预算里硬扣。 尼泊尔那边算账算得更细,如果多交这笔会费,原本计划采购的一批基础医疗设备就得泡汤。 而在场的巴西和南非代表更是代表新兴市场国家发声,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均摊极不公平,应该挂钩各国的人均GDP,而不是看谁是个大块头就逮着谁薅羊毛。 透过这场关于金钱的博弈,暴露的是世卫组织在治理结构上的深层软肋。 虽然名为"世界"卫生组织,但它的钱包里有80%的钱并不受自己完全支配,而是来自各种"自愿捐款"和指定用途基金,这其中既有像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样的超级富豪,也有各怀心思的大国。 这种严重的资金碎片化,导致世卫组织更像是一个"项目承包商"而非独立的"卫生指挥官",美国这种今天因为总统换届就退出,明天心情好了又加入的反复横跳,更是把这种脆弱性无限放大。 那个曾因中国援建的医疗站而有效控制疟疾的非洲村落,此刻可能并不关心日内瓦会议桌上的争吵。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如果世卫组织不能先拿自己臃肿的行政架构开刀,不能把那笔糊涂账算明白,单纯靠把美国留下的烂摊子转嫁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场信任危机恐怕比资金短缺更难弥补。 公信力一旦掉队,再多的会费也买不回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