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日本突然宣布了,对23类先进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限制,还把42个对象放进“简化许可”的名单里,唯独把中国大陆单列为个案审批。 半导体世界的格局正在被一道人为划下的鸿沟重新定义。 当日本经济产业省突然祭出针对23类先进设备的出口限制时,表面上看似是一次技术合规的调整,但如果剥开那些生涩的行政术语,不仅能看到针对中国大陆“个案审批”背后的地缘算盘,更能发现日本产业链正在经历的一场剧烈且讽刺的自我反噬。 这根本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管理。在那个所谓的“简化许可”名单里,美国、新加坡甚至中国台湾地区都被送上了快车道,唯独中国大陆的企业被扔进了一个没有明确标准、审批周期漫长的不确定性迷宫。 这种操作手段与美国2022年启动的遏制战略几乎形成了严丝合缝的呼应,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商业逻辑彻底让位于政治站位。 那些制造极紫外(EUV)光刻机辅助设备、3DNAND蚀刻装置的日本厂商,还没来得及从全球化的红利中回过味来,就被自家的一纸禁令卡住了咽喉。 这对于像尼康、佳能和东京电子这样的巨头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要知道,这些企业的饭碗其实大部分是端在中国市场的餐桌上。 就在新规落地前夕的2023年上半年,仅仅是光刻机这一项,日本就从中国赚走了63.99亿美元。数据是最不会说谎的证人:东京电子在涂胶显影和蚀刻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高达40%左右的营收贡献;尼康更是有超过四成的光刻机销往中国。 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精准断供”,直接把这块巨大的蛋糕踢翻了。 报应来得比想象中更快。东京电子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对华销售额暴跌了42%,尼康的库存堆积如山,财报数字更是直接反映了失去大客户后的惨状。 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甚至不得不承认,整个行业的销售额跌幅远超年初的悲观预测。 那些原本应该在流水线上日夜轰鸣的机器,现在却因为找不到买家而积灰,为了迎合大洋彼岸的游说,日本企业不得不付出利润滑坡和市占率缩水的惨重代价。 更有趣的是,这种封锁不仅没能锁死对手,反而成了中国技术突围的最强催化剂,就在日本忙着设卡拦路的时候,中国的芯片制造企业已经开启了疯狂的“补课”模式。 中微公司的研发投入直接翻番,蚀刻机迅速进入了5纳米产线的验证阶段;上海微电子也在90纳米工艺上站稳脚跟,并向着28纳米浸没式设备发起冲击。 日本试图通过限制23类先进设备来卡脖子,结果却倒逼中国在成熟制程和先进封装领域爆发出了惊人的爆发力,2023年全球新增的成熟制程产能中,中国占据了超过六成。 这种为了生存而迸发出的创新能量,恐怕是制定封锁策略的人始料未及的。 如果再把视角拉远一点,会发现日本的处境更加尴尬,在这个看似精密的产业链条上,制造这些高端设备的原材料,恰恰掌握在他们试图封锁的对象手中。 日本生产半导体设备所需的锗完全依赖中国进口,镓的依赖度超过85%,更别提电机必不可少的稀土资源。 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一边伸手向你要面粉,一边却禁止卖给你做好的面包,当中国随即加强关键矿物出口管控作为回应时,日本产业界才惊觉,自己的供应链安全早已悬在半空中。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1983年的东芝事件到如今的对华禁令,技术似乎总是很难逃脱政治博弈的引力,但这一次,赌注显然下错了地方。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从分工协作转向区域化生存,日本这种甚至不惜牺牲自家企业核心利益来配合围堵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广阔市场拱手让人。 随着中国本土设备的良率不断爬坡,当那些曾经不可替代的日本机器有了国产替代品,这场围堵最终堵死的,恐怕只能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复兴的希望。 毕竟,在这个紧密交织的全球生态里,任何试图强行割裂连接的行为,最终都会变成回旋镖,精准地扎在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