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已撤销原观点?11月26日,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表示:“高市早苗已覆盖原有立场,我理解为已实质上撤销了原观点。” 我们如何去理解野田佳彦的话呢? 11月26日下午的日本国会,上演了一场极其魔幻的“罗生门”,当天的党首讨论会上,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在走出议事堂面对富士新闻网(FNN)的镜头时,抛出了一句令所有观察家愕然的定论:“我认为高市早苗已经覆盖了原有立场,实质上撤销了原观点。” 听起来似乎是野田在这场持续了20天的“围剿战”中取得了胜利,逼迫那位鹰派女将低头认错。 但只要将镜头回推到会议现场,就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那位身为“风暴眼”的高市早苗,自始至终在用一种极高明的文字游戏在防线上来回横跳,唯独没有做的动作,恰恰就是野田口中的“撤回”。 事情的引爆点埋在半个多月前的11月7日,当时,面对立宪民主党议员冈田克抛出的关于海上航道封锁等具体战术场景的诱导询问,高市早苗没按套路出牌,她直接将“台湾有事”与触发布设在安全法体系深水区的“存亡危机事态”划了等号。 这个逻辑链条极其危险,因为它直接连通了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武装介入台海的法理开关。 到了26日这场被四大在野党围攻的讨论会上,面对野田佳彦近乎执念的复盘追问,高市早苗展现了“太极推手”的老辣。 她确实改变了说话的方式,甚至突然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和“开放对话”这种温和的外交辞令搬上了台面,试图用柔和的调子以此稀释之前的火药味。 关于那个致命的“失言”,她把锅甩得干干净净:那是“在有限时间内不得不做的诚实回答”,是被对手用极端的假设性情境(如航道完全被封锁)逼出来的。 她甚至在现场玩弄起逻辑闭环:“我的回答和上次一样,既不会多也不会少。” 这哪里是撤回?这分明是在说:我没错,只是当时的语境让你们误会了。 这就暴露出野田佳彦那种“胜利宣言”的荒诞之处,作为曾经坐过首相大位的老牌政客,野田难道听不出这种文字游戏?他当然懂。 只是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已经死磕了整整20天,如果依然拿不到一个像样的结果,作为最大在野党党首的颜面何存?于是,虽然对方死鸭子嘴硬,野田还是敏锐地抓住了高市在表述上那一丝微妙的避重就轻,强行将其解读为“立场覆盖”,以此作为自己“质询胜利”的台阶。 这是一场极低成本的公关秀:野田要的是“逼退对手”的人设,而高市要的是在不否定过去的同时度过眼前的舆论难关。 这种政治默契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完全掩盖了最核心的危险,所谓的“存亡危机事态”在日本新安保法中本就是一个由执政党最终解释的“橡皮泥”概念,其判定标准诸如“威胁生存”、“关系密切他国”完全是主观的。 高市早苗在那天的狡辩中,唯独没有碰触红线——她始终没有明确说出“台湾问题与日本存亡危机无关”这句真正能定性的断语。 甚至连11月25日内阁通过的答辩书,玩的也是“不改变政府一贯立场”这种正确的废话,既不否定高市的狂言,也不给予明确背书,保留了未来在模糊地带继续做文章的空间。 在这场内斗戏码中,高市早苗试图用模糊的“行政语言”在内部过关,但这种手段在国际层面不仅显得幼稚,而且极度危险。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6日的表态已经直接戳穿了这层窗户纸:不管你怎么用“一贯立场”来打马虎眼,只要没有理清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狡辩。 无论是1943年确立台湾归属的《开罗宣言》,还是具有国际法效力的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历史事实像钢铁一样坚硬,绝非日本政客用几句“战术性缓和”的软话就能随意揉捏。 野田佳彦可以自欺欺人地宣布胜利,高市早苗也可以自鸣得意地蒙混过关,但在不可逾越的红线面前,这种试图将别国内政当作国内政治博弈筹码的投机心态,终究是在刀尖上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