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2020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占率24.3% 2021

余生魂归故里 2025-11-28 13:44:08

真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2020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占率24.3% 2021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占率20.6% 2022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占率19.5% 2023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占率22.4% 数据难感受更直接。去年我陪朋友挑车,一台德系电车对比一台国产新势力,同样的预算,国产那边语音响应快、城市辅助稳、泊车能一把进车位,德系要加装包,功能还不全。朋友当场就改了主意。 今年变化也明显。德系店里优惠越来越猛,销售介绍从“底盘、豪华”,开始转到“高算力座舱、城市领航、800V快充”。车展上能见到更多本地化方案:车机装国内常用应用,语音支持连续指令,导航能识别复杂路口,售后给出更长的三电质保和以旧换新叠加补贴。能看出,他们在补课,节奏比以前快多了。 我不觉得晚转型是原罪,问题在迭代速度。新能源比的是软硬件的协同和服务闭环。德系的优势还在:长途稳、底盘高级感强、安全和耐久口碑也不错。短板也清楚:车机生态少、OTA慢、智能驾驶覆盖城市不够广。价格是短期解法,但不是长期答案。 说两个身边小故事。叔叔在广州车展看中一款德系混动,降幅很大;另一边是一款国产增程,新版本刚上,城区智驾覆盖更多。他问我怎么选。我只让他列用车场景:通勤堵车多、偶尔跑长途、家里能装桩。他最后选了国产,一个月后反馈是堵车不累、能耗低,但去海边那次假期,服务区排队充电让他有点紧张。另一个同事拿下了德系燃油加装智驾包,通勤体验提升很大,高速稳得让他放心,车机偶尔卡顿,店里当天给他更新好了。他说,能接受这个节奏,只要别拖更。 我更关心的是,德系能不能把“全球统一标准”的包袱放下,彻底在中国做研发优先级:把城市NOA、语音流畅度、导航策略和本地生态拉到第一梯队;把OTA当常态,月更、不出幺蛾子;把智能与机械素质同等看待,而不是选装补丁。如果能在今年把这些兑现,份额自然会稳住,靠打折只是权宜之计。 给准备买车的朋友三条建议:通勤为主、预算有限、在意智驾体验的,优先看国产新能源;常跑高速、在意行驶质感和耐久的,德系依然是稳妥选项;纠结的,就去做一次完整试驾:夜路、雨天、拥堵和高速各跑一圈,别只看参数。你们去广州车展,最想看的,是价格,还是那套能把城市路况认真搞定的智驾演示?2025广州国际车展

0 阅读:1
余生魂归故里

余生魂归故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