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太悲催了 虽说和平协议从28条变成了19条,可那么多人的生命呢,失去的土地呢,背负的外债呢,丧失的资源呢,这一切的一切谁能承担得起? 我认识的敖德萨司机伊万说,街角那家面包房开了两天又关了。老板说电忽明忽暗,面粉涨得离谱,开着也是赔钱,不如再等等。消息在本地群里满天飞,有人说文件还在改,有人说下周就能落笔,谁也不敢确定。 学校把地下车库刷了白漆,挂上两盏灯,孩子们在那里上课。老师讲到一半,会看一眼手机,再把门掩上。朋友的弟弟还在前线,家里每晚把手机音量拉到最大,听到动静就弹起来。乡下的亲戚说,地头还有没清完的雷,拖拉机不敢下,春天误了,秋天也悬。 城里租房的外地人,刚安顿一周又开始打包。大家不谈“明年”,只问“明天”。汇率像坐过山车,工资一到手就换成食物和燃气券。志愿者点的木桌上,压着一张新贴的寻人启事,照片里是常来送药的老人,三天没来,电话也关机。 很多人把条文数量当希望温度计,但我更关心三件事:第一,停火有没有明确时间表,别再用模糊词糊弄人;第二,撤军和换俘有没有可执行的路线图,别陷在互相指责里;第三,重建的钱从哪来,谁来管,怎么让每一笔都落到医院、学校和电网,而不是掉进黑洞。没有这三样,文件薄一点厚一点,都是纸。 外债在涨利息,账不是今天的人能结清的,最后都压在年轻人身上。援助不是白给,更应该给喘息的空间,先把利息缓一缓,让工厂开起来,让医生回到手术台,让孩子坐回窗边的教室。重建不是口号,得有人干活,有电,有路,有安全。 有人劝快签,说再拖大家扛不住了;也有人说必须把一切拿回来,否则不算结束。站在屏幕前,很容易“选择”。可走在街上,看见提着水桶排队的人,你就明白和平不是一句口号。和平是夜里能把窗户开一条缝,是早晨公交能准点到站,是不需要随身背应急包。 昨晚十一点,伊万发来短信:可能会响,别出门。十五分钟后,警报拉起,大家屏住呼吸。半小时后,又安静了。群里有人问,是不是要签了,所以在试探。没人回话,光标闪了几下,退回去了。 清晨阳光很好,风也软。那家面包房的卷帘门没有升起,门口多了一张纸条:等稳定,我们再见。看着这几个字,我想了很久。你说,是先要一个不完美的停下,还是等一个也许永远不会来的完美答案?
现在最后悔的,就应该是欧洲,乌克兰当局,本来早前直接同意28条协议谈判,就可以了
【6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