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出了“白眼狼”?近期中日关系紧张,就在中国最需要国际社会的力量,来给日方施压的时候,巴基斯坦却无动于衷。 最近网络上有种声音格外刺耳,甚至有人痛心疾首地喊出“养了白眼狼”。 起因是近期高市早苗发表了涉台这种极为冒犯的强硬言论,引发了中方一系列强力反制,外交部门发出警告,连赴日旅游的提醒都发了,搞得日本的百货、酒店行业叫苦连天,股市都跟着受连累。 在这种众怒之下,连俄罗斯都站出来替我们说话,可我们平日里总挂在嘴边的“铁哥们”巴基斯坦,却一反常态地保持了缄默。 这种安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对“巴铁”情谊的一种背叛。 但如果我们扒开大国外交那层情感滤镜,去看看赤裸裸的生存账本,就会发现这种沉默并不是冷漠,而是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极致无奈。 我们常说感情铁,但在国家利益的算盘上,没有谁能真的意气用事,日本对巴基斯坦而言,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得罪的“路人甲”。 从港口建设到发电厂的运转,乃至农业技术的支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早已渗透进了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脉络里。更别提还有大批的纺织品和农指望着出口到日本换外汇。 若是此刻为了声援我们而断了自家的财路,甚至导致援建项目烂尾,受苦的是巴基斯坦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普通百姓。 除了经济这本难念的经,地缘政治的棋局更是让它分身乏术,现在的巴基斯坦,不仅要时刻提防旁边印度的动静,更处在一个关键的外交升级期。 它刚刚好不容易跟沙特搞热乎了关系,签下了一份份量极重的共同防御协议——这就相当于买了份国家安全的高级保险。 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不必要的外交波澜都可能搅黄了眼前的战略布局,对于只有一双手的巴基斯坦来说,与其在日本问题上打口水仗,不如握紧沙特的手,稳住自己的后院。 这种外交上的“装糊涂”,其实是为了避免还没站稳就先树敌,是一种精明的避险策略。 但这并不代表友谊的小船这就翻了,真正的“铁”,不是看能不能跟着一起骂街,而是看关键时刻能不能“玩命”。 回想当年汶川大地震,巴基斯坦是把举国上下的帐篷都搬空了送来中国,疫情期间也是第一时间凑齐医疗物资驰援,那种掏心窝子的劲头装不出来。 再说那个连接我们通往印度洋命脉的经济走廊,我们给他们修铁路、建能源项目拉动就业,他们给我们提供战略通道,这种互相成就的利益捆绑,远比几句口头声明来得扎实。 说到底,国家就像人一样,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作为朋友,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在这个复杂的国际江湖里,每一场架都得赤膊上阵。 只要在涉及核心利益的联合国投票中他们依然举手支持,在反恐问题上依然替我们挡子弹,那平日里的这点“外交沉默”,恰恰是他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做的平衡术。 与其纠结这一次没发声,不如看透这背后的难处,毕竟能在这个动荡世界里彼此守望互助,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与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