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履薄临探”之争,看汤显祖《白水》诗的传抄平仄疑云 近日,因沈巍在陆俨少纪念馆指出“履薄临探”与“履薄临深”的古籍文字争议持续发酵,让古籍传抄中的细节误差再次进入视野。这恰好让我联想到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一首七言律诗《白水》,其首句的平仄问题,大概率也是一场“传抄乌龙”。先看全诗及平仄。 《白水》 庭光欲尽山明归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古木溪头灯火微 (仄仄平平平仄平) 客子行舟随地转 (仄仄平平平仄仄) 闺人破镜一天飞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多名楚雀暮枝急 (平平仄仄仄平仄) 无数河鱼春水肥 (平仄平平平仄平) 归去文昌门外井 (平仄平平平仄仄) 红桃香露满人衣 (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平水韵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首联格律检测,首句“庭光欲尽山明归”问题明显:末三字“山明归”全为平声,形成律诗大忌“三平尾”,且第7字“归”(平声)完全违背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中末字需“仄”的硬性要求。 要知道,汤显祖不仅是“临川四梦”的创作者,更是精通声律的诗文大家。他的诗作向来严守平仄规范,即便在戏曲创作中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也从未在律诗中出现如此低级的声韵失误——毕竟律诗的平仄格律,对他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 那么唯一合理的推测,便是“归”字为传抄讹误。古籍流传中,因字形相近、读音相近导致的错字极为常见,比如“归”与“坠”(仄声)、“敛”(仄声)字形相近,若原字为“山明坠”或“山明敛”,既符合“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又能与“庭光欲尽”的黄昏意境完美呼应,远比“山明归”的语义更连贯。 从“履薄临探”的一字之争,到汤显祖诗句的“归字疑云”,古籍传抄的细节误差,往往让经典文字蒙上一层迷雾。或许未来更多版本的比对考证,能让这句诗的原貌重见天日。你觉得“归”字最可能是哪个仄声字的误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