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文山史纪 2025-10-28 18:25:45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张汝京放弃台积电股票回大陆创办中芯国际的选择,看似是一句“不要就不要”的决绝回应,实则藏着他半辈子的人生积淀和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担当。 我们结合他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明白这份选择背后的重量。 张汝京不是普通的工程师,他是半导体行业里实打实的“老手”。 1948年出生在南京的他,一岁多随父母去了台湾,家里的长辈一直念着故土,父亲早年就问过他“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建工厂”,这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后来他去美国留学,拿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进了知名的德州仪器公司,顶头上司就是发明集成电路的诺贝尔奖得主杰克·基尔比。 在德州仪器的二十年里,他跟着这位行业泰斗学技术,还主持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地十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把芯片厂从图纸到量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摸得透透的,圈内人都叫他“建厂大师”。 后来他回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短短三年就把公司做到台湾第三大,还实现了盈利。可没想到,世大做得太好,2000年被台积电花50亿美元收购了。 张汝京本来和投资方约定好,世大的第三座工厂要建在大陆,可台积电收购后压根不兑现这个承诺。 这时候台积电董事长找他谈话,明说要是执意去大陆,手里的台积电股票就不能要了。那些股票在当时值数百万美元,放到现在得有几千万人民币,足够他后半辈子舒舒服服过日子,换谁都会犹豫,可张汝京想都没想就回了句“不要就不要”。 他敢这么选,不只是因为赌气,更因为他太清楚大陆有多需要芯片技术。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虽然在腾飞,但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特别落后,像样的晶圆厂没几家,日常用的、工业用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后来每年的芯片进口额甚至比石油还多。张汝京知道,芯片是现代工业的“粮食”,没有自己的芯片产业,国家发展就得看别人脸色,他这辈子攒的本事,就该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2000年4月,张汝京带着三百多个老部下扎进了上海浦东,这些人里有斯坦福的博士,有手握上百项专利的工程师,连能做出14纳米工艺“电路底片”的25位台湾老师傅都被他说动了。 创业初期的困难比想象中还多,缺钱缺设备,国际上还有技术封锁。他就跑遍全球找投资,硬是拉来16家投资商凑了十几亿美元;新设备太贵,他就淘来二手设备翻新改造,凭着在德州仪器积累的经验,一年多就在上海建起三座八英寸晶圆厂,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厂建厂纪录。 中芯国际就这么在一片空白里扎下了根,2004年就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不到十年就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在上海、北京等地建了好几座工厂,还把0.25微米、0.18微米工艺做到量产,啃下了90纳米的硬骨头。要知道,这时候距离公司创办才刚五年,这样的发展速度全靠张汝京带着团队一点点拼出来的。 可树大招风,台积电眼看着大陆的芯片厂起来了,2003年就以专利侵权为由把中芯国际告上法庭,后来2008年又再次起诉,索赔10亿美元。 那时候中芯国际一年收入才3.6亿美元,手里的现金也就4.5亿美元,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2009年,法院判中芯败诉,张汝京为了让公司活下去,只能辞掉总裁和CEO的职位,最终双方和解,中芯支付2亿美元和10%的股份才算了事。 这时候他已经61岁了,按说该退休享清福,可他没歇着。 他遵守和台积电的协议,先去做了几年LED产业,可心里始终放不下芯片。66岁那年,他创办新昇半导体,专门搞300毫米大硅片——这东西是芯片的“地基”,以前国内一片都做不出来,全靠进口。 短短三年,他就带着团队通过了28纳米到40纳米工艺的认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等新昇走上正轨,他又把公司交给别人打理,70岁高龄跑到青岛创办芯恩公司,搞起了国内没有的CIDM模式,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整合到一起。2021年,芯恩的8英寸芯片就实现了量产,良率超过90%,光罩厂也交付了产品。 现在回头看,张汝京当年那句“不要就不要”,不是一时冲动的气话,是他用一辈子践行的承诺。他放弃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换来的是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起步根基。 要是没有他带着技术和团队回来,中芯国际不会那么快建成,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恐怕要晚好几年。后来中美科技战里,中芯国际能顶在前面,成为大陆最大的芯片代工厂,这背后就有张汝京当年的功劳。 这么多年过去,张汝京都快80岁了,还在半导体行业里奔忙,后来又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当学院院长,想着培养更多年轻人。 他这辈子没为自己的钱袋子打算,心里装的始终是怎么让中国的芯片产业站起来、强起来。 这种选择,不是靠嘴说的家国情怀,是实实在在建工厂、搞研发、补空白干出来的,这才是真的报效祖国。

0 阅读:47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