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

文山史纪 2025-10-28 23:22:13

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拥的。结果今天才知道,大哥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的。 首先得明确,高志凯现在的身份跟能享受“国家专机”待遇的级别完全不搭边。按航空公司的规矩,专机是给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这个级别的最高领导人用的,就算是副总理级别的官员,也只能算vvip,够不上专机标准。 高志凯早年确实做过邓小平的翻译,在外交部待过,但现在他的主要身份是全球化智库(CCG)的副主任,同时兼任苏州大学讲座教授、一些企业的顾问,还有国际仲裁院的仲裁员这些职务。 这些身份都不属于能享受国家特殊出行保障的在职高级公职人员,自然没资格动用专机。别说专机了,就算是常规的公务接待团队,也得是执行国家委派的公务时才会配备,他现在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再看他常参加的活动类型,大多不是国家强制委派的公务,这就决定了经费和安排得自己操心。 比如2025年3月他去苏州参加北大企业家商会和欧洲商会合办的交流活动,讲中美中欧关系,这是商会邀请的民间商务交流,主办方只负责场地和现场安排,他的往返交通、住宿这些费用,要么自己出,要么由他所在的智库承担一部分,但肯定不会由国家出钱。 还有同年9月在马尼拉的中菲关系论坛,他是作为资深专家参会,不是外交部派去的外交代表,去的时候就自己带着文件袋里的旧条约副本,连个助手都没带,更别说团队了。 就算是一些半官方的活动,比如给北京市政协机关青年干部授课,那是政协邀请他做专题报告,这种情况主办方可能会报销基本费用,但绝对不会配团队、搞前呼后拥的排场,毕竟只是一次普通的授课活动。 他自掏腰包参加活动,很多时候跟活动的性质直接相关。最典型的就是他发起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活动,从2013年开始,他带着几个人翻山越岭找老兵,一开始连开车加油都得AA制,制作寻人海报的钱也是自己凑的,后来买了辆专门跑山路的车,也是咬牙自掏腰包的。 这种纯公益的志愿活动,既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也没有企业大额赞助,全靠参与者自己出钱出力,他作为发起人自然要带头承担费用。 就算是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比如耶鲁中美峰会的圆桌论坛,他以校友和智库专家的身份参加,这类活动通常只负责会场相关的安排,往返的交通、资料准备这些开销,要么自己承担,要么从智库的日常经费里支出,而智库经费多来自社会捐赠,用起来有严格限制,不能随便报个人出行费用。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他每年要接受五百多次国内外媒体采访,跑遍达沃斯、博鳌这些场合,但这些大多是他主动参与的,目的是在国际上发声,比如回击西方媒体的偏见、澄清中国立场。 这种“主动发声”的行为,不像外交部官员的例行记者会那样属于公务范畴,更像是个人专业能力的发挥,所以相关的出行和准备工作都得自己安排。 就像他在BBC辩论时怒怼美国嘉宾,在马尼拉论坛上用《美西条约》反驳菲律宾官员,这些场面看着风光,但背后的资料收集、行程规划全是他自己或者身边一两个临时助手打理,根本没有所谓的“团队”跟着忙活。 其实不光是高志凯,很多智库学者、大学教授都是这样。他们虽然有“大佬”的头衔,但没有对应的公职待遇,参加非公务活动时,经费和安排都得自己操心。 尤其是像全球化智库这样的民间智库,本身就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工作人员的活动经费大多靠项目资助,要是参与的活动不在资助范围内,就只能自掏腰包。 高志凯的经历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不是说他级别不够,而是身份和活动性质决定了没法享受国家配备的那些待遇,加上他做公益、搞民间交流的需求多,自掏腰包也就成了常有的事。

0 阅读:9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