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黄汉森作为台积电前副总裁,有IBM十六年工作经历和斯坦福大学教授背景,对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很有发言权。他说的中国团队进入技术领域后其他企业难立足,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从实际发展情况能清楚看到背后的逻辑。 先看芯片行业,这是黄汉森最熟悉的领域。以前国际上的技术论文大多是美国团队的,占全球四五成,中国团队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这些年完全变了,现在亚洲的论文里中国占了快一半,美国降到了三四成,欧洲就更少了。关键不只是数量多,质量也上去了,全是实实在在能落地的技术,不是虚头巴脑的理论。 美国确实擅长从0到1的发明,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都是他们搞出来的,但中国团队厉害在接棒后能从1到10、10到100地快速优化,把技术做得又好又便宜。 2020年后美国开始卡脖子,从高端光刻机到设计软件都限制出口,短期里中国企业确实难受,比如2025年DUV光刻机交付量少了一半。 但这反而逼出了内生动力,七部门一起推自主创新,资金全往核心技术上砸,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第二,十年进步最快。工程师队伍从2000年的520万涨到2020年的1770万,这么多人天天扑在研发上,成果自然就出来了。 中芯国际28纳米良率超过90%,华为麒麟芯片用上了国产14纳米技术,性能一点不差,长江存储的128层3D NAND闪存还能把成本压到国际水平以下,这么一来,其他企业想竞争确实难。 不光芯片,机器人领域也是这样。2025年春晚大家都看到了,宇树科技的16台H1人形机器人扭秧歌,甩手绢、空翻样样行,一点不含糊。 这机器人身高1.8米,重47公斤,43个关节电机,导航还特别稳。关键价格还亲民,教育版才9万多,比特斯拉那台预计20万美元的便宜太多,市场份额一下就上去了。 这不是单个企业厉害,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都在发力,2025年行业规模已经超千亿,从硬件的直驱关节到软件的AI学习,全是国产技术。 深圳的工厂24小时不停工,产品还卖到东南亚、欧洲,用在工业巡检、家政服务这些地方。90后创始人王兴兴带队从四足机器狗起步,短短几年就做到全球瞩目,背后是高校机器人专业扩招,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还有政策推“机器人+”行动,2025年目标要下线一万台人形机器人。 这么密集的投入和实干,其他国家的企业自然很难跟上。 中国团队能有这势头,根本原因还是实干加体系化发力。美国创新力还在,但执行力确实不如中国。 就像黄汉森说的,中国不是光靠嘴说,是真的投钱投人建体系。十四五规划里大基金三期规模超3000亿,全砸在光刻机、材料这些卡脖子的地方。高校和企业联手,从本科到博士全链条培养人才,深圳、杭州的科技集群都是全球靠前的,园区里天天有人加班搞算法迭代、器件测试。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完整,从零件生产到组装成品,国内基本都能搞定,不用依赖国外,这样成本能降下来,调整也灵活。 比如华为被制裁后,不光自己搞芯片,还拉着阿里这些企业一起做鸿蒙系统、平头哥处理器,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闭环,别人想卡脖子也难。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团队进入后别人就完全没机会,而是竞争格局会彻底改变。就像美国制裁半导体,本意是限制中国,结果反而把自己的市场让出去一半,欧洲、日韩企业捡了便宜,中国自己也趁机建起了自主体系。 2025年美国启动301调查盯着中国成熟芯片,其实就是承认中国在基础领域的威胁了。黄汉森感慨围堵没用,半导体得全球合作,这话很实在。 中国团队的优势不是靠投机取巧,是靠长期积累、政策支持和工程师们的实干,把技术做到了性价比更高、更符合市场需求。 所以黄汉森的话,本质上是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真实状态:只要认准一个领域,就愿意下苦功夫深耕,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形成完整链条,这种扎实的发展劲头,自然会让其他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要么转型要么退出。 这不是什么特殊手段,就是正常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也是中国这些年能在多个领域崛起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