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脸”可真快!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 美财长贝森特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比如美方当场就松了口,说不再考虑之前放话要加征的100%关税,还承诺要启动全部加征关税的取消评估,连针对中国船舶的收费措施也暂停了第一阶段实施。中方这边也做了些调整,比如把稀土出口的审查周期从60天缩短到45天,还同意扩大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监管合作。当时美方在声明里都写了,承认中方在造船、稀土这些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看着像是双方都往前进了一步。 可没想到,会谈刚结束没几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就公开表态,说“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美国这态度变得也太快了。 其实这次磋商里,出口管制本来就是核心议题之一,中方一直希望美方放宽限制,可贝森特这话说完,等于直接把这条路堵上了一块。要理解他这话背后的意思,得先搞清楚美国的出口管制到底管的是啥,说白了就是限制一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卖到中国,尤其是半导体这些关键领域。 贝森特这表态,首先是想明确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底线,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赶上来。 半导体这东西太重要了,不管是人工智能、电动车还是新能源设备,都离不了它,现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就在这。 美国从好几年前就开始搞出口管制,最早特朗普政府把华为列进“实体清单”,后来拜登政府又加码,不光管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还拉着日本、荷兰这些盟友一起限制。到了现在,就算偶尔批准英伟达、超微的一些芯片对华出口,还得附加条件,要抽走15%的收益。 美国国会有份报告说得很明白,他们的目标不是彻底断了交易,而是要延缓中国在先进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怕中国的科技实力上来了,动摇它的全球地位。 这次吉隆坡会谈虽然在关税、船舶收费这些经贸问题上有让步,但科技领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以贝森特赶紧出来定调,不想让外界觉得他们在这事上松了口子。 再者,这也是美国在为后续的谈判攒筹码。国际谈判本来就不是一次能谈透的,双方都得留着些底牌。这次会谈里,美国最想要的是中方放宽稀土出口管制,因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稀土,可全球70%的稀土产能都在中国,美国自己本土的精炼产能还不到5%,2025年前三季度83%的稀土进口都来自中国,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 中方虽然缩短了审查周期,但明确说了“核心技术管制不变”,等于没完全满足美方的要求。 贝森特这时候强调出口管制不变,就是想拿这个当抓手,逼中方在接下来的谈判里做更多让步,比如进一步放宽稀土限制,毕竟美国现在通胀还没完全下去,供应链也不稳定,真要是稀土断供,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的产业。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 美国国内一直有一部分势力对中美合作持反对态度,总在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觉得和中国做生意会损害美国利益。 尤其是现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更要摆出保护本土产业的姿态,才能迎合这些政治势力。 而且美国的科技企业和农业团体态度也分裂,英特尔、高通这些公司联名给白宫写信,说持续限制芯片出口会让他们损失30%的全球市场份额;可另一边,农业团体又因为大豆对华出口下滑,农场主亏损面扩大而施压政府。 贝森特这话说出来,既能安抚那些主张对华强硬的势力,又能给国内一个“政府没妥协”的交代,平衡各方的诉求。 其实从这次会谈前后的细节也能看出来,美国的态度本来就很矛盾。谈判前还在放狠话批评中方官员,威胁加征关税,谈判桌上又不得不软化,承认中方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会谈后一边说达成了“建设性框架”,一边又让财长出来强调出口管制不变。 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美国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野心在打架——他们既想从对华贸易里捞好处,比如让中国多买大豆,又想遏制中国的发展,怕中国超过自己。 不过贝森特这表态也不是说之前的共识就不算数了,毕竟双方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落实细节,下一轮磋商还定在11月APEC峰会期间。 只能说美国对华政策本来就是“边谈边打”,经贸上该让步的地方会让,但涉及科技霸权的核心利益,他们不会轻易松口。这种忽软忽硬的态度,说到底还是为了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既想拿到短期的经贸好处,又想保住长期的战略优势。 现在中美之间的博弈就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谈成所有事,总会在不同议题上有进有退。 贝森特强调出口管制不变,就是把美国的战略底线亮了出来,接下来的谈判里,这肯定还是双方拉扯的重点。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还能坐下来谈,就比彻底对立好,毕竟两国的产业早就深度绑定,真要是彻底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信息来源:美财长称中方没有实际实施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方回应.--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