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一直有两个俄罗斯,一个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代表的2000万核心部分俄罗斯,另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30 16:31:11

实际上一直有两个俄罗斯,一个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代表的2000万核心部分俄罗斯,另一个是非核心地带以少数民族,底层俄罗斯人为主的边缘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这 1709 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确实像个拼凑的大盘子,表面看是统一的联邦国家,骨子里早被一条无形的线分成了两半,线的一头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撑起来的核心圈,另一头是被甩在身后的边缘地带。 莫斯科人口超 1300 万,圣彼得堡大概 500 万,加起来刚够 2000 万的门槛,在全国 1.46 亿总人口里占比也就 12% 左右,却像个巨大的资源黑洞。 经济上更是夸张,莫斯科一个城市的 GDP 就占了全国的 56%,圣彼得堡再添 13%,这俩地方加起来几乎把全国七成的财富揣进了兜里。 这儿的人日子过得相当滋润,40% 的莫斯科人月工资能超过 10 万卢布,典型收入区间在 4385 到 10500 人民币之间,这个收入下限差不多就是其他还算殷实地区的工资上限。 医疗教育资源更不用提,全国最好的医院、专家和医疗设备全扎堆在这俩城市,连学医的学生都挤破头要往这儿来,就因为偏远地区的医学院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 而线的另一头,西伯利亚、远东、北高加索这些地方,简直是另一个世界。远东联邦区最能说明问题,苏联时期靠行政命令硬凑出 1300 万人口,到 2024 年就只剩 780 万了,每年还在以 3 万人的速度往下掉。 哈巴罗夫斯克的公寓楼晚上亮灯的窗户都不到三成,大街上十个行人里七个头发花白,年轻人像候鸟一样往欧洲部分跑,留下的老人占了总人口的 30%,商店关门、学校合并,医院缺医生只能缩减科室,不少城市直接成了 “鬼城”。 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惨,图瓦共和国 82% 的人口是图瓦人,主要靠畜牧业过活,人均 GDP 才 3157 美元,不到 9000 人民币的月收入在这儿都算凤毛麟角,超过 10 万卢布收入的人连 3% 都不到,大多数人每个月就挣 1750 到 2630 人民币,还得面对高失业率。 旁边的阿尔泰共和国也好不到哪去,人均 GDP3504 美元,同样靠放牧和砍树谋生,连条铁路都没有。 这些地方被戏称为俄罗斯的 “非国民” 地区,基建老化得快崩溃,好多定居点成了雪原里的孤岛,陆路交通断了,只能靠不安全的老旧直升机出行,空难是常有的事。 更讽刺的是,这些边缘地带明明藏着宝贝,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远东三分之一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却成了喂饱核心区的 “粮仓”。 英国石油公司早年就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勘探西伯利亚油田,可挖出的资源大多流向了莫斯科,当地连口汤都没喝到多少。 莫斯科对这些地方的态度简直像殖民统治,只要求挖资源运走,却不肯投钱搞建设,苏联解体后更是放任这些地方凋敝,只给点微薄福利维持基本生存。 俄乌冲突爆发后,这种割裂更明显了,前线阵亡的士兵里好多来自高加索和西伯利亚,毕竟这里的年轻人实在没别的机会,只能被高额薪资和抚恤吸引去战场搏命。 而莫斯科的中产阶级谈起远东,了解程度还不如外人,在他们眼里,那些遥远的土地就是半个地球外的陌生存在,就算边缘地带变成 “坏死的神经末梢”,也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连环莫斯科的州都被吸干了,伊万诺沃、奥廖尔这些地方的居民月收入只比老少边穷地区多 500 块,成了俄罗斯版的 “山河四省”。反观莫斯科周边的卫星城,工资都比圣彼得堡还高,这种资源集中的程度简直离谱。 鞑靼斯坦共和国算是边缘里的例外,靠石油天然气人均 GDP 冲到 9295 美元,但跟莫斯科比还是差着档次,而且这样的例子在边缘地带屈指可数。 说到底,这两个俄罗斯就像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两家人,核心区住着 2000 万 “大户人家”,占着最好的房子和资源,日子过得光鲜亮丽。 边缘地带的几千万人却守着广袤的土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还得源源不断地把家底往核心区送,这种拼盘式的存在,表面看着完整,内里的缝隙早就大得填不上了。

0 阅读:67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