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默茨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 默茨这句 “不能让美中单独决定科技未来” 听着挺提气,可往欧洲科技版图里一扎就知道,这话更像给自家人打气的口号,底气早就被内部的扯皮磨没了。 欧洲不是没意识到问题,默茨自己都坦言,德国在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这事上差得远,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价值创造,跟中美比已经落了后手,可光有这份焦虑,架不住各国心思根本拧不到一块儿。 就说芯片这最关键的战场,欧盟 2023 年就喊出《芯片法案》,目标 2030 年把全球半导体产量占比提至 20%,现在连欧盟自己都松口了,这目标压根没法落地。 后来搞的 “芯片申根区” 联盟更像凑数,荷兰靠着阿斯麦想拉着大家扩产能,芬兰却另起炉灶搞芯片设计,说自己没制造能力就专攻量子计算和光子学,等于联盟刚成立就各走各的路。 更扎心的是数据,2024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 6305 亿美元,美国一家就占了 50.4%,欧洲加起来才 9.2%,连人家零头都不够,研发投入占比更没法比,美国企业是 17.7%,欧洲连前十都挤不进去。 关键原材料这块更能看出欧洲的无力,欧盟今年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喊着要搞本土采矿精炼,结果瑞典、芬兰的几个项目全卡在地方反对和诉讼里,环保法规把门槛抬得老高,建个加工厂比登天还难。 英媒都看得着急,说欧洲在稀土加工上全靠中国,美国早就砸钱搞本土产能还签了盟国协议,欧洲连个像样的计划都没有,冬天重工业供应链都要断了,还谈什么技术主权。这就像想做饭却连米缸都空着,还嫌别人送的米不够好,属实有点自不量力。 数字技术领域更是把 “扯皮” 俩字写在了脸上,欧盟的 “数字十年政策计划” 喊了好几年,2024 年的报告直接泼冷水,说 2030 年企业用 AI 的比例顶多 17%,离 75% 的目标差着十万八千里,云计算、大数据的渗透率也都跟不上。 不是企业不想用,是各国政策不统一,德国想重点搞工业数字化,法国却盯着航空航天领域的数字技术,补贴资金撒下去像撒胡椒面,根本形不成合力。 更讽刺的是 2019 年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全瘫痪一周,22 颗卫星全没法用,这么大的合作项目说崩就崩,可见内部协调能力有多差。 研发投入的账算下来更心酸,2023 年欧盟整体研发支出才 5040 亿美元,中国都到 7810 亿美元了,占 GDP 的比重欧盟是 2.13%,比美国的 3.45%、中国的 2.58% 都低。 默茨说德国要到 2030 年投 3.5% GDP 搞研发,可光德国使劲没用,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连 1.5% 都达不到,想拉着大家凑钱搞联合研发,就像让富裕户和贫困户平摊饭钱,根本谈不拢。 美国企业人均半导体销售额能到 60.7 万美元,欧洲企业连一半都达不到,钱跟不上,技术自然追不上。 欧洲不是没有好技术,德国的精密制造、荷兰的光刻机、芬兰的超级计算机,单拎出来都能打,可这些零散的优势就像撒在桌上的豆子,没人能把它们串成项链。 默茨拉着 20 个成员国联名要改监管规则,看着挺热闹,可真到要牺牲本国利益的时候,谁都不肯让步 —— 法国怕本土农业科技受影响,德国担心汽车产业被拖累,东欧国家还想着靠补贴过日子。 结果就是美国靠着 50% 的芯片市场份额稳坐钓鱼台,中国用近 5 倍的研发增长速度猛追,欧洲只能在中间喊口号,眼睁睁看着技术主权的蛋糕被越分越小。 所谓的 “不能让美中单独决定”,更像一种自我安慰,毕竟真要动手做事,先得把内部的心思捋顺才行,可这事儿,欧洲恐怕还得耗上好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