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污染的分类及污染后处理🔬
普通生物
2024-10-16 13:27:35
🔍常见污染类型
🔬细菌污染
发生细菌污染后,镜下可见明显小于细胞、多呈球状或杆状,形态规则,布满细胞间隙或培养基中的物质;增殖速度快,营养消耗快,肉眼可见培养基变黄或变浑浊,甚至产生明显异味。
🔬真菌污染
发生真菌污染后,镜下可见明显絮状、交错生长的菌丝或菌团。污染初期,培养基一般不变浑浊,颜色无明显变化,污染初期较难发现。细胞出现真菌污染后,短时间内仅对局部细胞的生长影响较大,其他地方的细胞生长正常,但长时间污染后,整体细胞状态会明显变差甚至死亡。
🔬支原体污染
发生支原体污染后,无法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感染支原体的细胞,会出现碎片增多、状态变差、生长变慢的现象。
🔬黑胶虫污染
发生黑胶虫污染,主要表现为镜下观察细胞周围和培养基中,有较多黑点和碎片;培养基不浑浊,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黑点和碎片会逐渐增多;黑胶虫可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导致细胞状态变差甚至死亡。
🛡️污染后如何处理
🧪环境处理
使用75%的酒精擦拭所有操作台和仪器设备内、外表面,进行消毒;使用甲醛或臭氧,熏蒸细胞培养实验室。同时也可以使用普诺赛®细胞房除菌系列产品进行消毒杀菌。
🧪细胞处理
正常情况下细胞一旦发生细菌污染,若污染较轻且较珍贵,可尝试使用抗生素进行处理,注意处理期间同其他未污染细胞进行隔离,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若细胞存在支原体、黑胶虫污染但状态尚可,可尝试添加普诺赛®清除试剂进行清除,观察细胞状态是否有好转的迹象;若污染后细胞状态很差,建议消杀后丢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