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晚清名将在战场受重伤,躲藏在麦田里,谁知被捻军小兵发现,小兵不知他是谁,但看上他身穿的黄马褂,便一刀砍下其头颅。 僧格林沁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六代孙。尽管是贵族后裔,但僧格林沁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幼年靠着替富人放牧为生。 僧格林沁本以为此生就守着牛羊度过,可在他14岁那年,命运迎来了转机。索特纳木多布济是僧格林沁的一位族父,此人是世袭罔替的多罗郡王。 他去世后,没能留下子嗣,道光皇帝命人在族中挑选继承人。 一来二去,英俊魁梧的僧格林沁就进入了视线。 一夜之间,僧格林沁从草原上的放羊娃,变成了朝廷钦点的郡王。 尽管僧格林沁没读过几天书,却很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竭力的维护清廷在草原上的统治,还允许无家可归的百姓开垦种地。 僧格林沁的官声民望日渐增高,清廷也对其愈发重视。 僧格林沁23岁时,竟然成了正一品大员,可谓是前途无量。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廷调集僧格林沁率领3000蒙古精锐在海边驻扎。 作为预备队的僧格林沁所部,刚准备大展拳脚,不曾想清廷已经与洋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议。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北伐,大举进攻河南。 咸丰皇帝把努尔哈赤用过的宝刀赐给僧格林沁,让其率部在京畿地区围剿。 僧格林沁在天津南部大破太平军,使其节节败退,解了京师之危,咸丰帝兴奋到无以复加,当场赐予其“巴图鲁”称号。 僧格林沁乘胜追击,先擒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又擒太平军大将李开芳。 一时间,僧格林沁名声大振,成了与曾国藩齐名的“剿匪英雄”。 后来,僧格林沁还在天津大沽口成功抵挡了外国联军的入侵。 不过,清廷认为,僧格林沁激怒了洋人,这才导致英法联军劫掠北京。 为了泄愤,咸丰皇帝摘去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只保留其钦差大臣的称号。 僧格林沁本以为就此退出了清朝的权力中枢,不曾想,咸丰十年,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 “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所谓捻军,就是一些吃不饱饭的贫苦农民所组成的反抗队伍。 对于他们而言,在家坐以待毙是等着活活饿死,而起兵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揭竿而起的捻军队伍,如同雨后春笋般在黄淮流域生长起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平叛力量。 关键时刻,清廷又想到了僧格林沁。同治皇帝给予僧格林沁高度信任,命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路兵马,全权负责平定捻军起义事宜。 捻军虽然都是一群散兵游勇,可他们在与清军的长期作战中,总结出了经验。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正率领队伍在曹州平叛。捻军起初的抵抗意志相当顽强,可战事几近过半之际,他们却突然退缩,乱作一团。 僧格林沁为了扩大战果,决定继续追击。他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一直追赶到了高楼寨一带。 不曾想,刚进高楼寨,就有大量的捻军从四面八方杀来。 僧格林沁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他抱了必死的决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经过一番鏖战终于杀出重围。 此时,僧格林沁的身边,只剩下了几个负伤的随从。 一行人策马扬鞭,跑到了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忽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他用手一摸,竟然满是鲜血,僧格林沁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负重伤。 僧格林沁因失血过多,从马上重重摔下,强烈的求生意识支撑着他用匍匐着爬向旁边的麦田。 僧格林沁刚想喘口气,就听见了旁边的响动。原来,捻军正在派人搜捕残余的清军势力。 16岁的少年张皮绠是搜捕队员之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活路,才选择加入了起义队伍。 张皮绠看见了一匹奔驰的骏马,却没发现上边有人,他沿着马跑来的方向寻找,在地上看见了一滩血迹。 张皮绠沿着血迹,进入了麦田,看见了地上有个奄奄一息的清朝军官。 张皮绠并不认识眼前之人,可见他身穿黄马褂,头戴花翎,张皮绠意识到此人肯定是条大鱼。 张皮绠本想拉他回去辨认,可实在是拖将不动,索性一刀砍断了那人的头颅,又穿上他的黄马褂,带上他的花翎,蹬上他的靴子,回去邀功。 张皮绠这才知道,死在自己手中的,正是清军平捻头目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英雄一世,竟然死在了毛孩子手里。
1865年,晚清名将在战场受重伤,躲藏在麦田里,谁知被捻军小兵发现,小兵不知他是
趣叭叭
2025-04-07 14:34:4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