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躲在山洞中的一女子,突然发现日军正在搜山,看着怀里大声哭闹的年幼的儿子,他狠心从棉袄上撕下了一团棉絮,塞进孩子的嘴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玉芬) 1944 年,战火肆虐,山河破碎。在密云县的崇山峻岭间,一位女子正蜷缩在阴暗潮湿的山洞中,四周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与恐惧。她,就是邓玉芬,一位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母亲。 这一天,日伪军如恶狼般围住了猪头岭一带,妄图肃清这里的抗日力量。邓玉芬背着刚满 7 岁的小七儿,和乡亲们一起躲进山洞。小七儿因年幼饥饿,发起了高烧,稚嫩的小脸烧得通红,哭闹着要回家吃饭。邓玉芬心疼地抱紧孩子,轻声哄着,可小七儿哪经得起这般折磨,哭声越来越大。 突然,洞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日军的叽里咕噜声,他们竟来搜山了!附近的山洞里还藏着区干部和众多乡亲,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她紧紧捂住小七儿的嘴,可孩子挣扎得更厉害了,哭声依旧不断。眼看敌人越来越近,生死攸关之际,邓玉芬一咬牙,从破棉袄上撕下一团棉絮,颤抖着塞进小七儿嘴里,然后紧紧搂住他,试图堵住那让人心碎的哭声。 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无比漫长。邓玉芬的心在滴血,她怎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她只能做出这样艰难的抉择。终于,日伪军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他们下山了。邓玉芬急忙松开手,焦急地摇晃着脸色青紫的小七儿,连声呼唤。 好半天,小七儿才缓过气来,泪眼巴巴地望着妈妈,虚弱地吐出几个字:“妈,饿,饿。” 邓玉芬泪水夺眶而出,她多想立刻下山找点吃的,救救孩子。可她知道,自己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不顾藏在附近的干部和乡亲们。就在当天晚上,小七儿连病带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邓玉芬,这位铁骨铮铮的母亲,背后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1891年她出生于密云县水泉峪村,未成年便嫁给张家坟村的任宗武,婚后借住亲戚家,租地艰难维生,养活7个儿子。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日本侵略者将其家乡划入伪满洲国,为糊口她家被迫到猪头岭山上开荒。邓玉芬虽没文化,却有着倔强的爱国心。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听了抗日道理后豁然开朗,和丈夫商量决定让儿子们去打鬼子 。 就这样,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同年 9 月,受不了财主欺压跑回家的三儿子永兴,也被邓玉芬毫不犹豫地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 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 “三光” 政策,制造 “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 “无人区” 斗争。她让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但命运对邓玉芬太过残忍。1942 年阳春 3 月,丈夫任宗武和四儿子永合、五儿子永安,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被抓走后惨死。 同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 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了家里。 一个个亲人的离去,犹如一把把利刃刺向邓玉芬的心。可她没有被打倒,她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敌人的仇恨深埋心底,继续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药。她把家里省下来的粮食送给八路军,专门养了几只老母鸡,鸡蛋却一个也不舍得给家人吃,统统留给伤病员。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儿、二儿、四儿、五儿、七儿。本以为能迎来和平,可 1946 年 7 月,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 邓玉芬没有丝毫犹豫,送六儿子永恩参加了县支队。起初,她也曾犹豫,三儿子至今下落不明,身边仅剩下六儿子,万一有个闪失,她靠谁养老送终?可当她赶到县支队驻地,看到一队队战士,想到国家的安危,她改变了主意,叮嘱六儿子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六儿子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1947 年 8 月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功受嘉奖,可 1948 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他壮烈牺牲了。邓玉芬献出了丈夫和 7 个儿子,满门忠烈,令人动容。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给予邓玉芬悉心照顾,为她在张家坟村里盖了两间瓦房,送衣送粮。1961 年春节,她光荣出席全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彭真等领导同志接见。 1970 年 2 月 5 日,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79 岁。 为了传承她的伟大爱国精神,2012 年,密云县委县政府在石城镇张家坟村新村中心,建设了邓玉芬雕塑和主题广场。高 8 米的花岗岩雕塑树立在广场上,邓妈妈微笑着,她慈祥地看着这片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4年,躲在山洞中的一女子,突然发现日军正在搜山,看着怀里大声哭闹的年幼的儿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4-07 17:27:59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