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

品古观今呀 2025-04-11 10:16:45

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您的孙子还在里面!”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徐茂公大哭:“天要亡我徐家啊”! 公元650年,唐朝正值贞观盛世的尾声,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这一年,徐茂公,也就是徐世勣,已经是唐朝赫赫有名的老将。他打过仗,立过功,当过兵部尚书、司空,还被封了英国公,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铁杆心腹。按理说,这种功勋卓著的老家伙,晚年应该安安稳稳享清福,可他偏偏心里堵得慌,尤其是对孙子李敬业的事儿,愁得不行。 徐茂公这人,年轻时在战场上杀伐果断,脑子活得很,可到了晚年,他开始操心家族的未来。他的长孙李敬业,脑子好使,从小就聪明得不得了,但这小子身上有股子野劲儿,性格冷硬,透着点不服管教的味道。徐茂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怕这孩子将来管不住自己,给家族惹祸。他琢磨着,得给李敬业点教训,让他收收性子,别以后闯大祸。 于是,650年这场狩猎就来了。表面上看,就是爷孙俩上山打猎,放松一下,实际上徐茂公早有打算。他挑了个密林,把李敬业带进去,然后瞅准时机,悄悄让人放火烧林。火势一起,跟着去的随从全傻眼了,喊着:“老爷子,您孙子还在里头呢!”可徐茂公跟没听见似的,转身就走,留下一群人干瞪眼。 这事儿听着挺狠,但徐茂公不是疯了,也不是想害死自己孙子。他是想搞个狠招,让李敬业在生死关头吃点苦头,明白命不是闹着玩的,收敛一下那股子傲气。他觉得自己这招高明,既能磨磨孙子的棱角,又不至于真出人命,毕竟他估计李敬业聪明,应该能跑出来。可他算漏了一步——李敬业的反应跟他想的不一样。 当天晚上,李敬业居然活着回来了,满身血污,狼狈得不行。原来,他在火海里没慌,利用马尸挡火,硬是撑了过去。徐茂公一看这架势,愣了,随即眼泪哗哗地掉,喊出那句:“天要亡我徐家啊!”他不是心疼孙子受伤,而是看明白了,这场考验没压住李敬业的野心,反而让他更硬气了。徐茂公心里拔凉拔凉的,觉得自己这招玩砸了。 从那天起,李敬业像是变了个人。他没被吓破胆,反而觉得自己挺牛,能从火里逃出来,胆子更大了,野心也更旺了。徐茂公瞧着这苗头,劝过好几次,可李敬业根本不听,爷孙俩的关系越来越僵。几年后,李敬业开始在朝堂上冒头,他嘴皮子利索,想法激进,经常提些大胆的主张,搞得不少大臣都拿他没办法。 到了684年,李敬业彻底炸了。他打着“恢复李唐正统”的旗号,起兵反武则天,带着一帮人闹得挺大。刚开始声势不小,可没多久就露馅了,手下靠不住,有人把他卖了,李敬业死在乱军里,头都没保住。武则天一听这事儿,火冒三丈,觉得徐家这是反骨,下令严办,徐氏三族被株连,爵位也没了,家族彻底垮了台。 徐茂公晚年看着这一切,心都碎了。他本来想保住家族,没想到反倒加速了衰败。他死的时候,满心都是悔,觉得自己当年那把火没烧出个好结果,反而烧没了徐家的根。这事儿想想挺唏嘘,一个老将,满心想着教育孙子,结果弄巧成拙,把家族搭进去了。 徐茂公不是啥坏人,但他的想法太偏激了。他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可人不是机器,哪能按他想的那样变。李敬业也不是啥大恶人,就是野心太大,又赶上武则天这种狠角色,注定没好下场。这爷孙俩,一个想管,一个不服,最后谁也没赢,输的是整个家族。

0 阅读: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