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朕34岁,属马,刘爱卿,你呢?”刘墉说:“臣也34岁,属驴。”乾隆一脸迷惑:“咱俩同岁,为何朕属马,你属驴?”刘墉的一番话,逗得乾隆哈哈大笑。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与大臣刘墉闲谈,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年龄属相上。当乾隆提到自己34岁属马时,刘墉立即接话说自己也是34岁。 面对皇帝的提问,刘墉没有按常理回答同样属马,而是机智地说自己属驴。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不仅化解了年龄属相的矛盾,更巧妙地表达了对皇帝的恭维。 当乾隆表示困惑时,刘墉又以"千里马"和"拉磨驴"的比喻,既突出了君王的高贵,又表明了自己的谦卑。这番话不仅让乾隆开怀大笑,更让他对刘墉的才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个时期,文字狱盛行,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获罪的理由。大臣们在与皇帝交谈时,必须格外谨慎,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要恰到好位地表达敬意。刘墉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文人,深谙此道。 乾隆时期的朝廷政治有其特殊性。皇帝虽然提倡文治,却也经常借题发挥,借文字狱打击异己。在这样的环境下,臣子们与皇帝的互动往往带有某种特定的政治意味。 然而,事实上,乾隆生于1711年,属兔;而刘墉出生于1719年,属猪。两人年龄相差8岁,并非传说中的同岁。这个故事最初只是一个相声段子,意在讽刺当时官场阿谀奉承的风气。 追溯刘墉的家世,他远非传说中的寒门学子。刘家在清初就已显赫一时,其曾祖父早在顺治年间便中了进士。到了刘墉父亲刘统勋这一代,更是位居一品大学士,在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正统的官宦世家子弟,刘墉却没有倚仗家世,而是凭借自身实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正当刘墉前途似锦之时,父亲刘统勋获罪入狱,这场变故让刘墉的仕途遭受重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只能在地方上担任学政,远离朝廷中心。 刘墉重返仕途的转机,恰恰来自于当时盛行的文字狱。在担任江苏学政期间,他借一起普通案件做文章,将其上升为重大文字狱案件,这一举动引起了乾隆的注意。此后,刘墉被擢升为太原知府,继而升任道台,官运开始亨通。 然而,刘墉在实际政务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担任道台期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库银大量亏空。按清律本应处以极刑,多亏乾隆网开一面,才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在江苏任职时,他又主导了震惊朝野的"一柱楼文字狱案",造成众多江南官员受牵连。 在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岁月里,刘墉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平衡术。面对深得乾隆信任的和珅,他选择明哲保身,既不与之正面冲突,也不过分亲近。这种处世之道,与他此前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如出一辙。值得一提的是,刘墉在书法艺术上确有真才实学,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到了嘉庆年间,刘墉被选中参与查办和珅案。这个任务既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其政治智慧的考验。这次经历,可以说是刘墉宦海沉浮中最后的高光时刻。
1789年,乾隆在殿试阅卷时,被一个叫刘凤诰的考生文章所折服了,连连惊叹:"有才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