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

暮江吟声 2025-04-15 10:04:41

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与表嫂在一起调情,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5个孩子,一次,她向丈夫要钱买米,丈夫甩了她一耳光:“凭你也想找我要钱,想要钱自己去赚啊。” 1934年,苏青和范烟桥结婚。那时,范烟桥已经是有妻有子的人,苏青成了他为了摆脱原配纠缠而选的权宜之计。 结婚的那天晚上,苏青就撞见了范和表嫂调情的场面。 新婚的洞房夜,迎接她的,不是温柔与承诺,而是酸涩的醋味。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等,甚至充满了背叛的气息,苏青在她的作品《结婚十年》中,写下这段记忆时,用了一句极具冲击力的话:“蜜月的第一天就尝到了醋的滋味。” 这场婚姻,表面上是苏青与范烟桥的结合,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苏青为了,在这段不平等的关系中生存下去,付出了身体和心理的巨大代价。 范烟桥作为知识分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光环——新文学作家的光环,而苏青,却被这份光环所迷惑,决定投入这场婚姻。 但她没有预料到,婚姻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生存赌局。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苏青先后生下五个孩子,表面上,孩子们的到来是夫妻关系中的一部分甜蜜,而实际上,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是苏青在这段不平等婚姻中,巩固地位的“筹码”。 她在书中写道:“生孩子像是一种刑罚,但不做顺从的妻子,就得做离异的弃妇。” 生育,变成了她维系这段婚姻的唯一方式。 苏青的身体被不断消耗,而她所能做的,只有忍受,孩子的出生对她来说,既是对婚姻的一种“维系”,也是对女性身份的一种“剥夺”。 这种“顺从”的婚姻生活,没有换来她所期望的平等和尊重。 1938年,苏青因经济困境向丈夫要钱买米,却被范烟桥掌掴。 这一事件,成了她婚姻压迫的标志性场景,范烟桥从未真正尊重过她,甚至将她的经济依赖视作软弱,视作他可以肆意支配的“资本”。 而在怀孕期间,苏青依旧需要做家务,甚至稿费也被丈夫藏匿,不允许她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来源。 这是物质上的压迫,还是对她自尊心的压迫。 《结婚十年》作为苏青的代表作,挑战了传统婚姻的面纱。 这本小说的出版,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打破了过去文学作品中温文尔雅的传统,第一次将卧室的隐私、家庭的丑陋一一曝光,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 书中,丈夫的出轨,家庭暴力,经济控制,一一呈现,这些敏感的话题,让它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雷区”。 小说的出版,引发了强烈的两极分化。 保守派指责苏青败坏妇德,甚至上海邮政局一度禁止该书邮寄。 他们认为,苏青的作品过于直白,挑战了传统道德,尤其是在婚姻和女性角色的表现上,完全突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而与之相对的,是新女性群体的热烈支持,她们认为,这本书是女性觉醒的“宣言”,是对传统婚姻角色的一次彻底反思。 北平的女学生组织举行读书会,讨论“苏青式婚姻如何破局”。 苏青通过写作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挣脱了对范烟桥的依赖。 即便如此,小说《结婚十年》依然在结尾部分,停留在“继续忍耐”的矛盾中。 通过写作获得了经济自由,却依然没能从婚姻的束缚中彻底解脱,这种未完成的觉醒,恰恰反映了她身处的时代背景——女性在追求独立,与社会规训之间的撕裂。 苏青的经历,浓缩了1930-1940年代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 她们受过新教育,却被旧婚姻束缚;渴望经济独立,却往往深陷经济依附的漩涡,追求爱情,却只能沦为生育的工具。 这种困境在她的同时代作家丁玲、萧红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几乎每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悲剧。 在文学史的定位上,苏青一直处于一个复杂的境地。 作为“闺阁文学”的代表,她与张爱玲并列,被誉为“苏张”,但却被误读为“写黄色小说”的作家。 她的作品被某些评论界称作庸俗、低级,甚至不堪入目。 但另一方面,她又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比白先勇早20年,就开始书写婚姻暴力,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却始终被主流文学史边缘化。 这段历史的沉默,正是当时社会对女性问题的遮掩与压制。 苏青的写作,也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挣扎和反抗的结果,她的作品或许没有完全打破束缚,但却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极度压迫下的无奈与反抗,也看到了她在婚姻,与生活中的一次次挣扎。 参考资料: 《苏青与范烟桥的婚姻关系及其文学创作》, 作者:李娜, 《现代文学评论》, 2022年。

0 阅读:70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