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中国正属于哥们七个分天下的时代(春秋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这

大陈说书人 2025-04-15 10:12:20

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中国正属于哥们七个分天下的时代(春秋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这几位兄弟整天你攻我打,征战不休,《战国策》中记录:“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神州大地,虽然广袤千里,可真正的皇帝,未来的九五之尊,只能有一个,七国之间实力都差不太多,打来打去谁也收拾不了谁,这时候比较聪明的君王就明白咋回事了,不能光打,自我水平也要提升,因为你光各处攻城略地,那没用,国家自身的经济水平上不去,你也是完犊子,问题来了,如何在这个奴隶制度末期快速提升 自己国家的综合水平呢,答案毋庸置疑,那就是变法。

什么叫变法呢,不是变魔术,也不是变戏法,变法就相当于今天修改一些国家既定既有的制度,而且不是一条两条的修改,一两条的修改,那个叫修缮整改,而变法几乎是相较以前的制度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社会,法治法律,社会制度,只有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整个大环境才能稳固,严复《救亡决论》中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意思就是只有变法国家才能棒棒哒,不变法两天半就完蛋,现代社会逐步稳定,我们几乎很难见到有何处变法的事情发生,但是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牛x起来,可谓是掀起了一股变法的潮流,什么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乃至后世,例如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大清朝戊戌变法,如此说来,变法行动可谓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那为什么今天在战国各国之中,独独挑出商鞅变法来说呢,原因很简单,他不是第一个变法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变法的,但却是诸多变法中最成功的,成功到让变法国在不久的将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老秦(秦始皇)也成为后世万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既然说到商鞅变法,就不得不提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商鞅。 商鞅是卫国(今河南濮阳一代)人,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父母都是卫国公务员出身,国家是当年周朝分封的,所以商鞅祖上其实姓姬,卫国呢,是当年周朝诸侯国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幕一拉开,卫国混了没几天就灭亡了,当代很多学者由此推测他是濮阳市人或者濮阳县人,还有些专家认为他是安阳黄县人,之所以他能有这么多故乡,可以理解,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大家都是抢着要的,我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在河南许昌,某某专家团队挖出一座古代陵墓,宣称是曹操墓。之后打开棺材板一看,发现里边是一幼年男性尸体,专家当下判断,这是幼年曹操,此事真伪,已不可知,全做笑谈。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五一广场摆放的商鞅形象和论述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研究刑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律爱好者,他没有赶上变法的第一茬春风,当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决定前往魏国混一下的时候,李悝、吴起已经变完法挺老长时间了,他到魏国之后,官职不大,在魏国大官公叔痤手下当了一名中庶子,工作内容是给各位魏国的大官子弟当老师,教他们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公叔痤发现这个小国而来的小年轻不简单,说的多,会的多,能聊能扯淡,所以当公叔痤后来病危时,他极力向魏王推荐商鞅,说商鞅顶呱呱,可以担任魏国国相来治理国家,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他说完之后意犹未尽,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对魏王说,如果你不用商鞅,也不能放他离开,因为这个人未来一定是可以决策天下的人,咱们用不着,就给他杀了,不能便宜别的国家。当时时任魏国国王的魏罃想法奇特,他觉得你个老玩意儿,马上要挂了,病的脑瓜子都不好使了,病人的话我能信么。他果然不信,所以他没有启用商鞅,也没有杀掉商鞅。

老魏同志这种冷落贤才的行为不是第一回了,他错过张仪,逼走孙膑,堪称战国时代的“人才绝缘机”。 公叔痤长叹一声退朝了,回家之后良心发现,觉得自己刚才挺阴,差点把商鞅害了,幸好魏王比较糊涂,于是他找到商鞅,告诉商鞅自己刚才和魏王的谈话的内容,巴拉巴拉一顿说,说完之后劝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但商鞅胆子很大,他觉得既然魏王不采纳用我的言论,也一定不会采纳杀我的言论,总而言之就是魏王根本没把他当盘菜,所以他并没有立刻离开魏国。

与此同时,一边的秦国由于在诸国之中最为落后,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布了招贤榜,广告天下,大意就是现在我们秦国招人啦,虽然我们公司是创业型企业,但毕竟也是战国七强,工资待遇有保障,五险一金没问题,只要你有本事,秦国给你舞台。史书记载:秦孝公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件事被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听到了,商鞅眼中放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啊,他立刻带着自己常年拜读的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了,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商鞅四次会见秦孝公,两人相谈甚欢,商鞅说了很多,但中心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秦国必须变法,必须改变现有的落后制度和政策, 秦孝公一听乐了,他心里早就有变法这个主意了,别的国家变法之后都牛x了,它秦国也不能闲着啊,现在好了,替他变法的人来了,真是要啥来啥啊。

不久他召开会议,让大臣们坐到一起,商议变法这件事。有人说变法这么好的事情,还需要商量么,直接执行不就行了么,再说秦孝公是老大,他直接下令,谁敢不服。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如果真正做起来,诸多不顺,因为一个朝堂,有天子有臣子,大家都是群策群力,你虽然是皇帝,但也能今天弄一出,明天弄一出,就算臣子愿意配合你,但是变来变去,百姓受不了这个折腾,变的好行了,万事大吉,变不好出了事怎么办?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且,越是贤明的君主,越是愿意和臣下共同商议,群策群力,而不是一意孤行,搞一言堂。

虽然“商鞅变法”这件事在现在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好事,但是在当时还是受到很多反对和非议,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有一些固有的制度和秩序将会不存在,那么这样一种不存在会不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法律方面,一人犯罪,九家连坐,你自己作奸犯科,偷鸡摸狗等等,不仅自己要重重处罚,亲戚朋友也跟着遭殃,第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现任的王公贵族,我管不了你,但是你的儿女后代,如果没有本事,没有能耐,那么sorry,继承你的官位荣耀这种事就免谈,以后就是四个大字,论功行赏,没本事没能耐没功劳就滚蛋。第三,重视农业,轻视商业,鼓励大家多种地,少经商,而且如果你种的多,种的厉害,还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和赋税,但是如果你就是不听话非要投机倒把,做资本主义份子,那么我就要重征商税,让你挣不着钱。第四,焚烧儒家经典,孔子的东西大家就不要看了,剩下的还有不允许投机份子天天四处游手好闲想着升官发财,必须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几条变法内容一提,贵族们一听就坐不住了,怎么个意思,咋的,第二条这是针对我们啊,贵族代表甘龙,杜挚更加不服,起身反驳道,法律制度那是老祖宗订下的,你说改就改啊,不能改,遵循老祖宗的规矩,那就是对的。史书载: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一听也挺来气,针锋相对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翻译过来就是,祖宗是祖宗,我们是我们,祖宗的规矩适合祖宗,但是并不适合我们,而且治理国家,怎么可能一成不变,那些一成不变的国家,早就完蛋了。他一番陈词,慷慨激昂,贵族们无言以对,秦孝公趁热打铁,宣布不日实施变法,由商鞅全权负责。

0 阅读:0
大陈说书人

大陈说书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