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许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好皇帝,但却绝对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好人 《明史》:宫中火起

大陈说书人 2025-04-15 11:57:02

他也许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好皇帝,但却绝对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好人 《明史》: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南京城的一把大火彻底焚毁了朱允炆这个年轻人的自尊和骄傲,也让他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 不过,碍于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并不是朱允炆,所以作者并不打算在他的身上浪费笔墨。 朱允炆死没死,死了尸骨何在,没死又流落何方,对明王朝的新主人朱棣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 在四年靖难过程中,朱棣曾听说中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垂涎已久,已经集结二十万大军准备东征。 所以,对朱棣来说,当务之急,是稳定朝政,收拢人心,避免国家发生更大的变故。 建文帝朱允炆治下的臣僚们,其实大都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留下的班底,这些大臣不仅是王朝的中坚力量,更掌握着封建帝制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舆论,对朱棣来说,只要能让这些人臣服于自己,那么他这个抢来的皇位,就会变得合法合理,名正言顺。 但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终建文一朝,文武大臣六百余人,投降自己的,只有二十九人。   最先向自己发起攻势的,是翰林侍讲方孝孺。 方孝孺的大名,在全天下读书人的心里,都是有口皆碑的。 他不仅是文人士子们的精神领域,更是辅佐建文皇帝的第一重臣,在朱棣眼里,如果方孝孺肯为自己办事儿,那么自己就能得到读书人和朝廷百官们的双重认可。 朱棣恳求过方孝孺,他尊方孝孺为上师,卑恭谦让地让他替自己起草登基诏书,以安天下人之心,但老方同志根本不吃这一套,朱棣又开始转而对他进行恐吓。 《明史纪事本末》: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朱棣问方孝孺,你死便死了,可你死之后,不怕我诛灭你的九族么? 没想到方孝孺是个奇人,更是个狠人,软硬不吃,只是冷冷地说道: 《明史纪事本末》:便十族奈我何!

方孝孺毫不畏惧,他表示,你就是诛我十族,又能如何? 朱棣没有说话,他大笔一挥,满足了方孝孺的要求。 九族之内,皆为亲族,方孝孺的亲族宗室被杀了个一干二净,而第十族,是指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们,共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都被朱棣送上了西天。   鲜血染红了帝国的夜幕,这也让那些剩下的建文旧臣们看到了自己的归路。 年轻的朱允炆所依仗的文臣,除方孝孺之外,另有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两位。 巧的是,齐泰和黄子澄同样是宁死不屈的人物。 在他们的眼里,天子(指朱允炆)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从朱允炆以下,无论是藩王还是臣僚,其实本质上都是臣子。 削藩的确是过于残忍,但君臣死节,君既然要臣死,臣何故不死? 朱棣不愿意引颈受戮,所以在建文旧臣们的眼里,朱棣就是一个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 可无论是做反贼还是做忠臣,往往都是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的。 《明史》: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 《明史》:子澄至...抗辨不屈,磔死。

齐泰曾趁乱逃出南京城,想要到江南一带募兵反抗朱棣,但不幸被抓获,遭到处死,株连九族,死伤甚众。   黄子澄拒绝投诚,朱棣震怒,将其肢解至死,并将黄家满门抄斩,黄氏近亲被诛六十五人,庶亲被诛五十四人,远亲四百余人徒流充军,多客死他乡。 男丁的命运无非是一死而已,但女眷们的待遇则更为悲惨。 齐黄两家的女眷们全都被送入教坊司为妓,非死不得出。 教坊司,那是明王朝的人间炼狱,而在史料中,我们更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建文旧臣的家眷们在教坊司的悲惨遭遇。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十一。 南京教坊司的官员向朱棣报告上一年的部门工作情况,在回禀皇帝的折子里,出现了这么一句话: 《奉天刑赏录》: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

这位叫做邓城的教坊司官员在禀告皇帝的公文里一丝不苟地阐述道: 南京教坊司里,有齐泰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的妻子,以及黄子澄的妹妹,他们每天依照皇帝的旨意,被二十个以上的精壮汉子轮奸,这些罪臣的女眷,都怀了身孕,并且在除夕夜诞下了几个女娃。   朱棣拿过这份报告,看罢十分开心,笑着批复了这么一句话: 《南京法司所记》: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

皇帝表示,诞下女丁,一样由教坊司抚养长大,长大之后依然使她们为妓女,还能为朝廷赚取银钱。 对建文旧臣的打压,当然不止文臣,武将们自然也是皇帝的重点报复对象。 早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起兵靖难的第二年,靖难的队伍就已经是势如破竹,北平被朱棣完全掌握,成为了自己的老巢,建文帝派出的大将李景隆碰了一鼻子灰,匆忙败退。 主力部队的作战失利导致建文政权在河北和山东北部的守军毫无斗志,见了朱棣的队伍,只顾望风而逃,绝无迎战之意,朱棣十分轻松的进入了山东,很快包围了济南府。 济南,这是朱棣在他那恢弘无比的军事经历中,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无论是燕王朱棣,还是明成祖朱棣,从来都是厉兵秣马,南征北战,攻无不克顺便战无不胜的存在。 但在济南都指挥使铁铉的手里,朱棣却吃尽了苦头。 他曾经试图劝降过铁铉,但却被铁铉反向诈降,差点命丧济南城。 他也曾经一鼓作气,率军冲锋,指挥士卒们猛攻城池,但却被狡黠的铁铉用几张太祖高皇帝的画像打断了进攻的步伐。 他被铁铉用大炮轰过,被铁铉用弓箭射过,被铁铉用石块砸过... 朱棣几乎用尽了浑身的解数,但却连济南城的一块墙皮也没啃下来。   《明史》: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济南就像是一座朱棣永远无法逾越的大山,这使得朱棣最后不得不绕过济南,选择了偷袭南京的策略,这无异于是告诉天下人,我朱棣,打不过铁铉。 朱棣覆灭建文政权后,铁铉拒绝投降,坚守济南,朱棣震怒,北上再次反攻济南,铁铉誓死不降,被朱棣虐待至死。 具体是怎么虐待的,作者实在是没有必要在这里写出来让大家心悸,有兴趣的,可以去翻阅蔡东藩所著《明史演义》,一窥究竟。 《南京法司所记》: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

铁铉死后,父母发配海南,死于途中,长子充军,次子沦为宦官,妻子杨氏和年仅四岁的女儿籍没为奴,被发配到军营中沦为军妓,日夜被士卒们轮奸不止。 有一位建文御史的妻子张氏,和杨氏同为军妓,被士卒们轮奸至死,军营中的士官们上报皇帝,询问尸身如何处理,朱棣批复道: 《南京法司所记》: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

皇帝表示,尸身不许下葬,抬出去由野狗啃食。 如黄子澄,齐泰,铁铉之流,因是建文朝的名臣,所以他们妻女的遭遇,才会有如此详实的史料记载,而那些成百上千被诛灭九族的官员和被沦入教坊司为妓为奴的罪臣子女们,必然又是一桩桩,一件件惨绝人寰的遭遇。   翻阅史料,我们更可以看到许多被成祖朱棣屠戮的建文旧臣名录: 户部侍郎卓敬被杖毙于朝堂之上,诛灭三族。 刑部尚书暴昭被斩断手脚,血流不止而死。 左佥都御史景清,株连全族,乃至全村,乃至于“景”姓之人,尽皆受戮。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割去舌头,仍然以手指蘸着血水,在地上写下对朱棣的谴责之词,后被凌迟处死。 礼部侍郎黄观,投湖自尽,朱棣盛怒,革除其连中三元的功名。 兵部郎中谭翼,引火而死,刑科给事中叶福,被乱刀砍死,大理寺丞刘端,被捶杀于朝堂,全家戍边...   然而,作者写这些,并不是想要批评明成祖朱棣。 相反,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欣赏这位皇帝的。 朱棣一生,五征漠北,六下西洋,迁都北京,加强皇权,修《永乐大典》,造永乐盛世,实在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雄主。 并且,如此残酷,无情,乃至于变态的对前朝旧臣的屠戮,并非朱棣所特有的做法,事实上,历朝历代对于旧政权的处理方式大都是极度血腥而残忍的。 他造就永乐盛世的功绩一定是值得称赞的,但他对建文旧臣如此屠戮的行径,却也永远不会被隐藏。 作者寥寥几千字,没有否定朱棣的意思,但同样也没有赞美的意思,作者只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 明成祖朱棣,他也许是一个好皇帝,但绝对不是一个好人。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大陈说书人

大陈说书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